首页 >出版文学> 闪击波兰>第5章要大炮不要黄油

第5章要大炮不要黄油

  早在1931年秋,希特勒就曾说过:“如果我现在掌权的话,就把陆军部长叫过来,问他:‘全面武装要花多少钱?’如果他要求200亿、400亿、600亿甚至1,000亿,他一定会得到。那时人们就武装、武装、武装,直到武装就绪!”
  德国的军事力量在一战后大大削弱,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企图永远消灭德国可怕的军事力量。他们或摧毁或拆除德国的大部分武器和武器生产设施,尤其是禁止德国拥有战争中出现的4种新式武器:飞机、坦克、潜水艇和毒气,并且有步骤地削弱它的武装部队。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一经公布,其苛刻程度震惊了德国人民,他们义愤填膺,有一种被集体出卖的感觉。要求重新武装起来的愿望愈来愈强了,受影响的不仅是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因为和约把武装部队削弱到几乎无法维持国内安全的地步,当然也就无力保卫德国四周的边境,许多德国领导人出于纯粹的爱国主义和对边境担忧的考虑,一些商人受利益驱动,都对重新武装跃跃欲试。而无论什么动机,形形色色的职业军官、政客和大工业家聚集在争取军事自由的“伟大事业”前,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准备违反凡尔赛和约。
  早在1931年秋,希特勒就曾说过:“如果我现在掌权的话,就把陆军部长叫过来,问他:‘全面武装要花多少钱?’如果他要求200亿、400亿、600亿甚至1,000亿,他一定会得到。那时人们就武装、武装、武装,直到武装就绪!”而在希特勒上台后,这一切进行得更加顺利,德国的军费一增再增,掀起了一阵扩军备战的狂潮。
  为了能使国内的经济最大限度地为扩军备战服务,希特勒上台后即着手改革经济管理体制。1933年7月15日,希特勒颁布法律,命令一切工业组织成立辛迪加,统治国内市场并操纵物价。就在这一天,希特勒同时还设立了全国最高的经济机构——德国经济总会,由12名德国大工业、大银行、大商业代表和5名纳粹分子组成的领导集团,以维持国内的经济秩序为名把持了经济管理权。
  1934年3月13日,德国以经济部长施密特的名义发布控制产业的新法令规定:经济部拥有创设、解散或合并所有工业组织的权力;并向各企业派遣领导人,凡违抗经济部命令者,政府立即给予处分。同年11月27日,“德国经济总会”颁布《德国经济有机建设条例》,元首把全德经济划分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能源和手工业6个大组,全国所有私人企业均须加入,分属各组。纳粹还对全国大小公司和企业的董事进行了清洗,一大批犹太资本家及对纳粹持反对意见的人被从董事会赶了出去,而是由清一色的纳粹党领导成员组成了新的垄断资本集团。
  就这样,在经济体制上,工业界的巨头们大部分以“国家干部”的身份出面,领导和控制着各经济部门。在各经济部门均实行“领袖原则”,下级要绝对地服从上级,在德国建立起一套适合总体战争需要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以保证国家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战争服务。
  在改革改组经济的同时,希特勒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去争取德国的工商业巨头。早在经济最萧条的1931年,希望破灭的大工业家在寻找代替共和国政府的出路时,希特勒就加紧了行动,同时,约瑟夫?戈培尔和其他纳粹宣传家在群众中大造声势。希特勒乘一辆黑色大奔驰车走遍德国各个地方,和金融界、工业界的巨头秘密会晤。他的一名副官在回忆起这一段往事时说,一些会晤是非常保密的,竟然在“人迹罕至的林中空地”举行,因为当时双方都需要保密。对希特勒来说,他不愿意让人看见他和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宣传中经常攻击的目标握手言欢;而对大资本家来说,他们也不想公开自己和希特勒以及他的那些激进的观点有染。
  在这些场合,希特勒总是能够尽其所能,专挑大资本家喜欢听的话说,他总是讲那些有利于他们经济利益的话题,利用他们害怕共产主义和厌恶工会的心理,暗示在纳粹政府中两者都不会存在。对那些将从全面扩军备战中获得最大利益的重工业巨头,希特勒暗示他们将得到利润丰厚的订单,生产武器和其他战争用具。
  希特勒从大资本家那里得到的不仅是金钱,还有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资本家授权的合法性使他没有遇到激烈反对就夺得大权。1933年2月20日,刚上任3星期,希特勒就在赫尔曼?戈林的柏林官邸会见了大约20位工业巨头。希特勒总共讲了90分钟,深深触动了这些大工业家。他说:“任何文化的好处都必须或多或少地借助铁拳才能传播。”他说工业界和陆军一定要恢复往昔的荣耀。希特勒慷慨激昂地结束了他的演讲,像一个征服者那样离去,而在座的大亨们无不慷慨解囊,起身表示愿意支持纳粹。最先表态的是德国著名的工业家和军火商古斯塔夫?克虏伯,他和其他人一起为希特勒和德意志新帝国更大的荣耀一下子就掏出了300万马克。就是这个克虏伯,很快就向纳粹奉献了一腔赤诚,成了一名“超级纳粹党人”。
  依靠希特勒给军火商提供的大量订单,商人们也赚足了钱。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官方规定:“所有工业企业都必须为军备服务??否则就得关闭。”因此,许多工厂企业转入军工业生产。1934年初,纳粹德国国防工作委员会批准了约24万家工厂来供应战争订货的计划。仅在纳粹执政的头三年,就有300多家兵工厂投入生产。在1929到1939年间,德国军火生产力增加了9倍,飞机制造几乎增加了22倍。
  但是这种工业,特别是军火生产的猛增并没有给德国人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只是让一部分大垄断资产阶级赚足了钱,而德国的工人阶级却承担了最沉重的负担。德国纳粹则煽动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生产原料战斗”出钱出力,劝告人们把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换成便宜食品,以鱼代替肉,以黑面包代替白面包,以人造黄油代替黄油,正如他们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所说:
  “我们可以没有黄油,但是不能没有武器,尽管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能拿黄油射击,只能用枪。”
  依靠这种人为的刺激,德国的军火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军火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整个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在入侵波兰前夕,德国的工业产量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在世界上居第三位。
  与军火生产猛增的同时,军队规模也迅速扩大。1933年12月,在布洛姆贝格主持下,德国制定出新的扩军计划,规定到1938年4月1日建立21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1支装甲部队和1个轻装甲师。陆军平时总兵力为30万人,战时经动员扩展到63个师,其中33个野战师。后来希特勒下令将完成期限提前到1934年秋,实际上到1934年秋,德国陆军已达到25万左右。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军备限制,发表关于重整军备的“声明”,宣布正式建立国防军。同年7月19日,总参谋部提出一项新的扩军计划。到了1939年9月1日,德国的陆军总数已经达到了275.8万人,装备有各型装甲车3,200辆,反坦克炮1.12万门、迫击炮3,340门,以及大量工程、通信等装备和器材。
  希特勒对空军的发展高度重视,40%的扩军备战经费都被用于空军,因此它在三军中的发展是最快的。希特勒一上台就任命戈林为航空专员,后又改任航空部长。航空部国务秘书米尔希很快就提出了纳粹德国的第一个空军发展计划,规定到1935年秋即建成一支拥有600架第一线作战飞机的空军,编51个飞行中队,其中轰炸机中队27个。后来又不断地追加指标。
  1935年,戈林正式向世界宣布,德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空军,此时的德国有飞机1,500架,其中作战飞机800架。同年10月,米尔希起草的“第一号生产计划”规定,到1939年4月1日前,生产出11,158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3,820架。到了1939年8月二次大战前夕,德国空军已经拥有军官1.5万名,士官和士兵37万人,有21个飞行联队、302个飞行中队,拥有作战飞机4,093架,已是一支颇具威力的空中打击力量,成为纳粹即将实施的闪击战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刚开始时,希特勒并未对海军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德国一直奉行着“先大陆,后海洋”的扩张战略。在德国领导人看来,未来战争中德国首先要对付的是法国、苏联等大陆国家,而不是英国等海上强国。但尽管如此,德国的海军建设在这一时期也飞速发展。
  1934年,纳粹德国海军制定了第一个造舰计划。根据这一计划,1934年秋,德军开始建造“布吕歇尔”号和“海军上将施佩伯爵”号重型巡洋舰,以及5艘驱逐舰。1938年10月底,德国海军计划委员会提出了德国海军“暂时的最终目标”:将德国海军建设成一支足以与英国对抗的,拥有10艘战列舰、15艘装甲舰、5艘重型巡洋舰、24艘轻型巡洋舰、36艘小型巡洋舰、8艘航空母舰和249艘潜艇的海上武装力量。为此,德国海军方面先后提出了“X”、“Y”和“Z”的造舰计划,但是由于受脆弱的经济的影响,加上缺少技术熟练的工人,直到世界大战爆发也没有达到所预期的目标。
  实际上不仅是海军,就整个德国的扩军备战而言,虽然其规模和速度都是德国前所未有的,但是在其扩军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兵源不足、军官训练不够、武器装备不足等障碍,直接影响了其扩军备战的质量。到1939年,德国可以说在各方面都做好了打一场短期战争的准备,但是还未能完全做好同西方国家进行一场大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