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闪击波兰>第4章重返大国

第4章重返大国

  就在“道威斯计划”刚刚开始执行的第二年,在德国国内经济情况刚刚好转的情况下,德国的国内统治势力即开始蠢蠢欲动。1925年9月7日,德国外长施特莱斯曼写信给当时的前德皇太子,在信中他这样表示:
  依我看,近期德国外交面临着三大任务:
  第一:作为加强德国未来地位的前提,赔款问题和保障和平问题要求有一个有利于德国的解决办法;
  第二:我在这里要提出侨居外国的德国人,也就是身居异国、遭受外族压迫的1,000万至1,200万同胞的问题;
  第三:修改东部边界,将但泽和波兰走廊还给德国,修改西里西亚边界,将来合并德国属地奥地利。
  德国所期望的不仅仅是重新恢复到其战前的情况,它所期望的远远大于此。
  从1925年5月开始,在德国驻外国的领事馆里,除了悬挂魏玛共和国的国旗以外,还悬挂了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黑白红三色旗。这一新动向,是在兴登堡当选魏玛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后才出现的。
  两个月之前,魏玛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艾伯特被卷进了一场政治闹剧,折腾得心力交瘁,不久即病逝。大选过后,4月26日,兴登堡当选为魏玛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
  兴登堡可谓是一个老军国主义分子,他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11岁起,便进入当时的陆军幼童学校,接受军国主义教育。18岁,兴登堡即成为当时第三护卫步兵联队的少尉级军官,并参加了普奥战争和其后的普法战争。
  在普法战争中,兴登堡由于作战勇敢,被授予铁十字勋章。此后,兴登堡一直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一直升到将军一级,后来退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重返部队,先后担任德军东线第八集团军司令、东线部队司令、德军总参谋长。虽然在历次战争中兴登堡并没有体现出超群的军事天才,但他还是得到了当时的德国军国主义分子的一致推崇,将其吹捧为一战的杰出元帅。一战德国战败后,兴登堡回到汉诺威,韬光养晦,待机而动。
  刚刚登上总统宝座的兴登堡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军国主义政治立场,一上台他即表达了如下的观点:
  “在我任职的时刻,我看一看皇帝的照片,并问我自己,这位至尊的万岁爷在这个问题上作何决定?”
  比照一下德国从前老首相(第二帝国时期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和从前的威廉二世的言论,我们或许能发现这三者在军国主义和独裁政治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为第二帝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的俾斯麦曾经说,当前的重大问题“是不能用决议和多数表决来解决的——1848至1849年的人们的错误就在这里——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威廉二世在1910年也说过,皇冠“完全是上帝所赐,而不是由议会、人民议会或人民的决定所授予的”,“我将独行其是”。
  对德皇的崇拜,对先前俾斯麦首相“铁和血”政策的欣赏,使得德国的军国主义势力有了复苏的可能。
  建立于1919年,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德国组织“钢盔团”复活了。其行动纲领是:要求修改宪法,建立专制政权,恢复德国的军事强国地位,同共产主义斗争到底。虽不具备正规军实力,“钢盔团”却是一个标准的准军事组织,它在镇压1919年德国的革命运动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一战战败后,“钢盔团”曾日趋衰落,但在此时,它却积极成长起来,到1927年,它的成员已经达到100万,成为德国军国主义的支柱,而其外围组织“青年德意志勋章”也有30万人。
  而此时德国另一支更加壮大的,更加让人不安的组织却是纳粹,在短短的几年中,纳粹迅速成长起来。1925年纳粹党员只有2.7万人,1926年达到3.2万人,到了1928年,跃增至10万人,1930年达到了30万人,而到了1932年,则超过了100万人,取代了当时“钢盔团”的地位。
  逐渐强大起来的德国开始向世界发出了它的声音。1924年9月29日,德国政府向战胜国发出了一份照会,表明了德国政府要跻身于国际舞台,以谋求恢复帝国地位的强烈愿望。这是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军国主义复活的必然产物。在这份照会里德国政府提出了三项要求:
  1.接纳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给予行政院常任理事席位;
  2.免除德国的战争责任;
  3.取得殖民地委员会统治权和修改“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德国在军备方面的不平等状况”的军事条款。
  面对这三条充满挑衅的照会,法国首先发难,加以阻拦。在当时的法国看来,随着德国经济、军事潜力的复活,德国必然会把其斗争的矛头指向法国。法德是世仇,这很简单,德国决不会忘记法国从这里割走的土地,拿走的钱财,更不会忘记战后出兵占领鲁尔地区带给德国人的恐慌和耻辱。因此,法国说什么也不答应让德国这么容易就强大起来。
  而此时,凡尔赛和约的另一受益国英国却不这么想。在英国看来,战后在包括对战败国德国处理的众多欧洲问题上,法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一直令英国不安。抗衡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是英国政府一直都在默默奉行的政策,而拉拢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对于抑制法国的称霸,或许是一条妙计。因此,英国并不反对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而且打算由此重新缔结一个关于保证德国边界的协定。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直对欧洲这边的事情保持着关注,尤其是德国的事务,这一次更是如此。因为自从大量的美国资本涌入德国境内,这些资本的流向及其是否能带给美国相应的利益,便无时无刻不牵扯着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神经。扶持德国度过难关,抑制对德一直有怨的法国,保证投资正常回流,并引诱当时的德国向苏联进军,这也是美国的方针。于是,1925年7月3日,美国总统柯立芝宣布对保证德国本部边界的主张予以支持,这是他第二次作这样的声明了。
  1925年10月5日,坐落在瑞士的小城洛迦诺显得异常嘈杂忙乱,这里正在举行关于讨论德国加入国际联盟一事的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代表没到齐的情况下举行的。
  德国派出了由总理路德和外交部长施特莱斯曼率领的庞大代表团,以一个完全平等的与会国的身份参加了会议。这时的德国与刚刚战败时的德国大不一样,德国代表在会议上态度蛮横,然而,与会的各国代表似乎对此视而不见,仍然实现了德国的愿望。于是1926年9月,德国正式加入国际联盟,不久便“光荣地”成为国联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国。从此,德国的战败国地位大大改变,跻身于国际舞台,再次成为与英、法平起平坐的大国。
  而德国想得到的并非仅仅如此。1925年10月18日,在洛迦诺国际会议的第四次全会上,德国外长施特莱斯曼在对联盟的第十六条提出保留意见时,公开声明:
  由于德国处于解除武装状况,它采取直接军事参加方式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德国现在是否拥有军队,或它现在的武装力量应被看作仅是警察部队,根本已成问题。因而,要让德国参加军事措施,至少必须加强其部队的武装。
  这一席话虽然说得藏头露尾,但是武装德国、重新称霸的野心已经显示出来,这就是战后德国的最终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