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殿北,旧有御香亭,为贮御香之所;有诚明堂,为祭官斋宿之所,并记。西为环咏亭,四垣嵌历代石刻百余计,种放题跋其尤也。明万历间重建,乾隆十二年拓新之。今上东巡渴岱庙,四陟岱巅,尝驻跸于此,有御制《环咏亭》诗三首勒亭壁。北为藏经堂,内贮历代经文典诰。东为鲁班殿,殿前有乾隆三十五年内务府大臣刘浩赍帑重修泰山神庙告竣题名碑。
配天门北为仁安门,门前有国期告祭碑十三,修庙碑一,左右环立。门内东西碑亭二,碑台四。其在东者:金大定杨伯仁撰重修庙碑一,明告祭碑六,国朝告祭碑五,御墨亭碑一,今上御制重建庙碑一。其在西者:宋祥符杨亿撰天贶殿碑一,明初诏去封号碑一,告祭碑五,天顺间薛瑄摄修庙文,并勒天贶殿碑后面。国朝康熙间施天裔修庙碑一,告祭碑一,又有石幢一,制最古,通盖趺高可二丈,八面剥蚀无字,俗以“无字碑”呼之,而宋宣和袭庆守钱伯言纪游碑阴勒明邹宏文跋。嘉靖间李钦撰修庙碑及明代谕祭各碑,悉为工人撤毁。中为石栏,栏内外怪石凡九,皆有题勒。
北为露台,台之上屹然中立者曰扶桑石,挺然北向者曰孤忠柏。庙内阶旁有古桧数十,蟠结杈枒,此即《从征记》所称“汉柏夹两阶”者。其余翠柏森列,惟露台西南二株,附枝倒垂如缀,皆施天裔修庙时所植也。露台东西,双井夹之,西井味尤甘美。有明州人李钦《古井记》,朱之蕃诗称“香井”是也。又有铁桶二,大数抱,宋建中靖国元年造。有奉符县人李谅题记。周以回廓,各绘冥司善恶状。东廓中间为鼓楼,楼后有东斋房,圮。西廓中间为钟楼,楼后有神器库。《从征记》曰:“库中有汉时故乐器,及神车、木偶,皆靡密巧丽。又有石勒建武十三年,永贵侯张余上金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是其地也。北有西斋房,今并亡。
露台北为峻极殿,即宋之天贶殿。殿九间,重檐八角,祀泰山之神。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封“齐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封“仁圣天齐王”,四年沼加“上天齐仁圣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加封“天齐大生仁圣帝”,明太祖洪武三年改称“东岳泰山之神”。国朝吴云联日:“帝出乎震,人生于寅。”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躬祀于此,赐额曰“配天作镇”。雍正九年世宗宪皇帝额日“岱封锡福”。乾隆十三年今上躬祭额日“大德曰生”。十六、二十二、二十七年,上皆亲祭焉。三十六年,上复亲祭,赐玉圭一,高三尺五寸,宽八寸,色微青。有御制《岱庙诗》六首,并勒殿前东、西碑亭。
后为寝宫,宫五间。宋大中祥符五年册封东岳淑明后,今上额曰“权舆造化”。东西曰配寝。凡岱庙之废兴可考者,自宋迄国朝,皆相继增修,碑具在。
出府城北门外一里为岱宗坊,登岱者自此始。坊创于明隆庆间巡抚姜延颐、总河翁大立、巡按罗凤翔等,圮。雍正八年,郎中丁皂保。赫达塞奉敕重建,篆书坊额。西南为凤凰台,《汉书》:“宣帝元康元年,凤凰集泰山。”后因其地为台,台上覆以亭,废,犹有土邱石柱。乾隆十二年为工人掘土所毁。
坊东为酆都庙,神称酆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道经》云:“酆都为阴气之主,九地之枢机。”又曰:“十王之中,七曰泰山。”故祀此。今上额曰“现因果法”。墀下有古柏,柏顶寄生桧一株,根植郁茂,俗呼飞来拍。庙始于明弘治十四年.,太监李瑾建。有嘉靖四十一年李钦撰重修碑。
坊西旧为升元观,乾隆三十五年建行宫于此,有御书“礼元堂”额。向多古柏,今犹存数株耳。
坊北为三皇庙,祀伏羲、神农、黄帝,配以八蜡。两庑祀先医。明弘治间,尝遣中官致祭,有御祝文脾。今以岁十二月八日致祭,为郡人蜡祭之所。
北为升元观,观初名建封院;宋政和八年赐额“升元”,有敕牒碑。元至元二十二年,张志纯重修,改曰“朝元”,有徐世隆碑。其神祀东华帝君,俗谓之东岳福神,此则自西南而徙建者。
第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