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泰山道里记>第4章

第4章

按史载宋真宗封禅告成,于泰山刻《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但摩刻地点,或云岱顶,或云岱下,清孔贞瑄《泰山纪胜》则谓摩之山巅者“已成其额,真宗谦让未遑,勒碑山下,取对越之义”。聂鈫刮苔剔蚀,亲辨碑文,考定是《铭》实曾两刻,考明在岱下者即所谓“阴字碑”;在岱顶者为后人镵磨其字,惟存篆额,并非孔氏所云当时仅成其额,后世因其文不存,故无知有刻之岱顶者。犹如层层剥笋,千年沉繄朗然廓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十二《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条便征引了聂鈫之说。叶昌炽《语石》卷十也全文采录了聂氏研论,作为“古碑一刻再刻三刻”条之例证。
(三)白骡冢残碑辨为武则天登封碑:聂鈫云:“坛北旧有白骡冢。郑綮《开元传信记》:上将登封泰山,益州进白骡至,洁朗丰润,权奇伟异。上遂亲乘之,柔习安便,不知登降之倦。告成礼毕,复乘而下。才下山坳,休息未久,而有司言:“白骡无疾而殪。”上叹异之,谥曰”白骡将军“。命有司具槥椟,垒石为墓,在封禅坛北一里馀,于今存焉。《岱史》所载本此。《泰山小史》谓在岳阳,碑记冢迹尚存。《泰安县志》:在红门东。然红门东有丰碑断踣,趺下磨灭无字,惟碑额棱上有垂拱元年月廿五造二年五月十二字,碑侧犹存宋人题识当日东封安在哉,茫茫今古泯尘埃字句可读。翻转审视,底面有行书,字影差小,隐隐莫辨。按赵明诚《金石录》云:唐登封纪号文,高宗撰并行书,飞白书额,小字,乾封元年二月。一勒石山上,不知毁于何时。一立碑山下。意或武后补刻,以残碑及《开元记》证之,白骡冢在城东南,今失其处矣。”红门之东旧有残碑培卧,历代金石书均乏着录。俗传以为白骡冢碑,聂鈫将其发土审视,辨其漫漶之馀,乃知其文与白骡无关,复证之《金石录》之记,认为此为唐垂拱间武则天所刻之登封纪号文。聂鈫这一发现,不仅为泰山新获一唐代丰碑,更为武则天研究提供一项新资料,笔者即曾据聂氏所言,对此碑史事作了进一步推考(见拙作《则天女皇与泰岱史迹》,载《周郢文史论文集》)。此碑之秘由聂鈫首发,其功甚钜。
从以上三例中,大抵可见聂鈫考据的严谨与求索的审慎。这类文字,在《道里记》中尚有多处,如述蒿里山后晋总持咒幢,谓“内有岱岳使及岱岳镇都虞候官名,则旧志所未详”;又述小蓬莱题刻,谓“崖西犹有巡山李元英及巡山孙明叔等题名,皆无朝号,又唐双碑内,刻宋人题名有巡山供奉何怀智,巡山侍禁李安,二官名并存考”。均据石刻考得泰山重要职官设置,足补方志之阙。又《岱览》卷二十二引《泰山金石考》考衍圣公孔元措篆《二圣碑记》云:“孔元措在蒙古太宗时袭封,(碑中之)丙午乃定宗贵由元年,诸志皆云大德十年,误。”足正方志之谬。
与大多乾嘉学者林泉宦馀、多金多闲不同,聂鈫是以一介寒儒、荒村布衣的身份来从事这一艰辛的学术工作的,他几乎将其毕生的精力都投置到泰山的考察与研究中,这种毅力与精神,及所历困顿与艰辛,是一班借泰山沽取文名者所无法想象的,故他在这一领域(尤其是实地考察方面)取得成绩之大,不仅超逾前贤,且后乏来者。所以他的着述甫出,便得到当世名公钜卿的广泛认可与高度推崇。钱大昕在为《道里记》题序中称:读聂君之书,“由近及远,由正路以及四隅,较若列眉。其间岩谷幽阻,昔人游屐所未至,掌录所未详者,剑光历三十年,布衣芒屩,手扪目验而知之。其文质而不俚,简而不漏,洵志乘之佳者。”另一位文坛巨子、桐城派古文代表人物姚鼐亦称:“余尝病天下地志谬误,非特妄引古记,至纪今时山川道里远近方向,率与实舛,令人愤叹。设每邑有笃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纪其地土之实,据以参相校订,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余尝以是语告人。嘉定钱辛楣学士、上元严东有侍读,因为余言泰安聂君《泰山道里记》最善,心识其语。今阅是书,每与余意合,而辨正尤起人意。”当时清廷所修《四库全书总目》,也在《泰山道里记》提要中评价:“盖以土居之人,竭半生精力以考一山之迹,自与传闻者异矣!”在清李遇孙之《金石学录》中,聂鈫为惟一入选的泰安籍人物,更可看作是对其金石学成就的肯定(《语石》中也数论及聂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