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泰山道里记>第29章

第29章

自伽兰殿东,过仙人岩为白衣殿、星月楼及维摩庵,皆圯。庵为明刘亮采读书地,号其室曰“面壁斋”,有题勒“面壁偈图”
、“印泉”遗迹。稍东为铁袈裟亭,昔法定时有铁物自地涌出,高六尺许,如袈裟披摺之状,篆书“铁袈裟”三字。旧在甘露泉这达摩殿,后置于此。旁有印池,水出函云洞,绕亭而西注,
又北伏行会彩泉。上有接引佛殿,圮。东即彩泉,北溪源也。水西流经三空桥而注函云洞。
北为行宫,乾隆二十一年建。中有爱山楼,御书“巡方揽秀”额。北崖如屏嶂,有仁钦所建抱灵亭,又曰绝景。迤西别构观花亭对峙。崖之东址甘露泉出焉,水西流绕甘露亭,又西过玉河桥下,复北折入御花园汇鱼池,伏行而南,灵岩第一名泉也。有今上御书“甘露泉”三大字勒崖,复摹刻立碑建亭,又诗四首并勒碑阴、碑侧及额两面。
大门内迤西旧有石龟泉,涸。其地传为金陈寿恺、元杜仁杰旧隐处,即《志》所载观音、朝元、达摩名殿故址。古木参差,多老檀,磊砢臃肿,状若虬龙,《志》称“千岁檀”也。东北为小石厂,峭壁平台曰可公床,明释真可憩此。《朗公传》勒崖侧,今上御制《登玉符山》诗二首磨勒于上。东为大石厂,一名半石崖。
由小石厂而上,北为白云洞,有今上御书“白云洞”额及题诗四首,并勒洞壁。其旁有驻跸亭,西过转山亦有驻跸亭。东上有宋政和张劢题“灵岩观音道场”六大字,勒北崖。最高处为悬星岩,俗呼功德顶。石龛宏敞,有释迦佛像,皆因石为之。北魏《孝文帝本纪》:“太和三年于方山起文石室,五年建永固石室于山上,立碑于石室之庭。八年幸方山石窟寺。”盖为此也。龛座刻宋、元题名。顶迤西为佛日岩,顶西北有饮虎池,西北流,中汇方泉。东崖有老佛窝,池水又西经积翠岩南,又西南流,小横沟源也。
拂日岩南为巢鹤岩,昔有双鹤止此,直接石坪,幽旷坦豁,俗谓之晒经台。有今上御书“巢鹤岩”三大字及诗四首并勒一碑,建亭。前为蹲狮岩,或曰盘石也。东谷口有云窝。又南悬岩有观音洞,三门相通,内有石佛亭。东南多宋人题名勒崖。有坦地约三亩,不生草木,曰“无生地”。佛家以无生为上乘,故云。西为香霏岩,俗呼绣球山。
自慧崇塔西北里许,北峪之水南流,经朝元洞、园光洞东而注,大横沟源也。自白势云洞南三里为石尾峰,南为灵辟峰,峡通一线,即小天门。东二里有华岩泉,水北流入黄家峪,西折注于中川。北为华岩寺,圯。北五里为野老村,东晋中山张忠旧隐处。灵辟峰南为朗公山,西岩有朗公石,状如老僧伛立。迤南为九曲峪、朗公寨。朗公泉水北流,东折南下三里,注灵带河。朗公石西南为如来顶、快活岩、卧象岭。又南为珠山,有野沟会纳支水,南溪源也。又东双峰皆园特,俗称东、西磨山,中夹芦沟水,东流南折会棋子岭西曲沟水,曰三叉口。又西过长铺,北注于中川。
北峪之北有石厂,中一窟如井。西北二里有神宝泉,下为渍米峪。水北流西折入于中川。上为神宝寺,北魏正光初僧法定创建,今废。有断碑篆额曰“大唐州神宝寺之碑”,开元二十四年十月子襄纂,兼八分书。碑侧镌行书《心经》最古,残缺书人姓名。稍东有元大德十年圣旨碑。北为宝山,上立玉皇庙,有明嘉靖高奎撰重修碑。东曰神谷。北二里为黄尖山,两崖对峙,俗呼梯子崖。崖上南北二山相连,曰双峰。其阳石窍蓄水,甘美充溢,谓之醴泌泉。过其西折而东,北为石坞峪,幽厂尤奇如巢屿,或称栖佛洞,殆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