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泰山道里记>第23章

第23章

南为灵应宫,元君下庙也。庙创无考,万历三十九年奉敕拓建,赐今额。有张邦纪碑。其制前后殿庑回廊周密,顺为崇台,四门,上起铜楼,号”金阙“。殿宇、栏
、像设,皆范铜镀金为之。旧在岱巅,嗣后移遥参亭,复置于此。其东为驻亭,乾隆三十五年建。
西为社首山,高仅五丈,《封禅书》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注、应劭曰:“山名,在博县。”《唐书礼乐志》:“高宗为降禅坛于社首山上,旋名降禅坛曰景云台。玄宗禅于社首。”《宋史礼志》:“真宗禅社首。”有王钦若坛颂碑在焉。又《宋史》:“太平兴国中,有得唐玄宗禅社首玉册苍璧,至大中祥符元年令瘗于旧所。”后立相公庙,神称高里,为东岳辅相。壁勒元丰胡元资记,或为赵韩王者误。西北有对岱亭,明李戴、毛在建。西南有环翠亭故址,近改为阎王殿。下有后晋总持咒幢,天福九年僧归仁正书,字多剥蚀,后书题名。内有岱岳镇使及岱岳镇都虞侯官名,则旧志所未详。
西为亭禅山,本名高里山,崔嵬类龟,《汉书武帝记》”太初元年十二月禅高里“即此。注、伏俨曰:“山名,在泰山下。”注、师古曰:“此高字自作高下之高,而死人之里谓之蒿里,或呼为下里者也。字则为蓬蒿之蒿。或者既见泰山神灵之府,高里山又在其旁,即误以高里为蒿里,混同一事。文学之士共有此谬,陆士衡尚不免,况其余乎!今流俗书本,此高字有作蒿者,妄加增耳。”山之阴有古仙洞,讹谓鬼仙,萧协中曰:“洞深暗,余尝偕友探奇,执灯笼火种而入。曲径宽隘者三,有窟不甚深。内石床一,石磴二。登床扪其顶,一穴上有巨石塞之,旁无所通矣。”山之阳有玉仙石,片石莹洁。乾隆二十六年,知县程志隆广栽松柏,培护之。迨三十四年,工人采石,自洞门上下劈去数丈,而形势遂失其旧。高里、社首之间,为高里山神祠,额曰”森罗殿“。顾炎武曰:“自晋陆机《泰山吟》始,以梁父、高里并列,而后之言鬼者因之,遂令古昔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阎王鬼伯之祠矣。”祠创建无考,元至元二十一年重修,徐世隆记。明成化三年重修,许彬记。万历间奉敕重建,见岱顶天启铜牌。
城南四十里为介石山,《岱史》云:“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禅于此。”按:《宋史》无其事。南二里许为石闾山,有寻真洞,《汉武帝本纪》”太初三年所禅“即此。按《史记》:“石闾者,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闾也。”《县志》以俗所云五道岭当之,误。五道岭在其北十里。石闾南三里为亭亭山。《史记》称”黄帝禅亭亭“。《水经注》:“汶水又西南经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山有神庙,水上有石门,旧分水下溉处也。”《汉书地理志》”泰山郡巨平“,注:“有亭亭山祠。”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山神为广禅侯,遣秘书丞直史馆姜屿致祭。有御制碑。元知州张郁、知县张佺重修。
南十三里为大汶口,有石桥,雍正间重建。《水经注》:“汶水又南经巨平县故城东,而西南流。城东有鲁道,《诗》所谓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者也。”按:巨平为晋羊祜原封采地,武帝以平吴功封南城侯,因辞不拜,仍为巨平侯,上从之。有今上御制《羊祜城》诗,即此。又西三里许,过卫驾庄,为行宫。内有四贤祠,乾隆三十年车驾南巡、三十六年幸曲阜驻
于此。有御制《四贤祠》诗曰:“孙、石气求永声应,孔、胡异辙并升堂。”
大津口东五里为青山,绝顶巨石如冠。《汉书》:“昭帝元凤三年春正月,泰山大石起立,高丈五尺,有白鸟数千集其帝焉。”南为望仙台,《岱史》云:“汉武帝筑也。”东南有皇姑庵。青山东四里为升仙岭,东南为石汶,源出天井湾,纳诸谷水。东南流绕周明堂侧,曰天津河,右会旋螺峪水。又东南经竹子园南,右会鹰愁疸水。又东南经大津口村北,又东经青山北,曰麻塔河。北四里有仁育庵。又东左会龙门沟水。又东北介仙源岭、鹿町山之间,曰津拱河,陡岸深凹,昔人所云”石釜“也。又东北左会岩洸河水。又东而南妈了入石汶处。北八里为门家墅,为会仙观故址,元道士孟养浩修炼于此。有至元五年鹿森记碑。旁有方井,井四洞,渊泓莫测。观北为雨金山,有伏金石,传昔大雨冲出金矿。东北六里为大卢山,东南三里为小卢山,中夹岩洸河,过黄坂前村东。西北十三里为转山,为石屋寨。国初侍郎王度、知县范惟粹故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