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他曾向唐仲冕介绍泰山石刻之劫:“聂剑光为余言:泰山石碑毁于修工者,不知凡几,而秦篆亦以石坚致,为令辟以垒垣。”又:“东岳庙元圣旨碑:碑向在泰安府岳庙西偏延禧殿前,近岁修庙者磨去其文为他用。泰安人聂鈫云。”(《岱览》)均是泰山石刻毁佚的真实记录,足可备后世征采。今存《泰山金石考》残文中所记《贾洵题名》、“天启铜碑”,《鲁两先生祠记》旧拓本(如记《鲁两先生祠记》拓本“有碑阴,并可玩”),亦是了解岱刻旧貌的珍贵史材。
其三,对泰山石刻进行独到考证,提出了诸多新见新解:聂鈫侄孙聂学文在《泰山道里记跋》中述论其书成就,进行列举:“吾叔祖剑光,性嗜山水,遍览名胜,搜讨金石之文,阅三十年成一书,名曰《泰山道里记》。凡诸记载所未详,而尤当特书者,如:石经峪刻《金刚经》,据徂徕刻石辨为北齐王冠军书;唐《纪泰山铭》下截剥落,叶彬补书百八字;宋《述功德铭》磨勒岱巅,镵毁原碑,字犹存;介邱岩、分水溪及古明堂,均失核蓄疑;又肃然山、奉高城、季札子墓与白骡冢,俱误指其地;汶、泮、三溪诸水皆牵混源流;岱背琨瑞、灵岩诸山,因隶他县而未录。叔祖逐加考验,折衷群书,辨讹补缺,征信确凿。”
按学文所举六例,皆《道里记》之精义所在。其中前三例属石刻范畴,后白骡冢一例也与碑石相关,今分别举析,以见聂鈫之金石学造诣:
(一)石经峪刻经辨为北齐王冠军书:聂鈫云:“石经峪,宋陈国瑞题名称石经谷。石坪广亩许,古刻隶书《金刚经》于上,字大如斗,不记姓名年号,残毁过半。明王世懋辈疑为宋元人笔而无所指实。按: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山刻石经二,俱隶书,字迹古劲,与此如出一手,则是经或亦子椿书耶?”按石经峪刻经,其时代、书者及经主人言人殊,但不论是旧传之“王右军书”说,还是王世懋的“宋元人说”,无不出于凭空悬想,而缺乏真实的佐证。聂鈫较早采用了比较研究法,将泰山刻经与地域相近的且有年代名氏可考的徂徕刻经进行比较,认定其书法若出一手,故泰山刻经时代当属北齐,书者则可能为梁父令冠军将军王子椿。前一结论,由于此后四山刻经、东平刻经的相继发现,已被最终证实;后一推测,虽不尽全面,但亦不失为一家之言。聂鈫在石经研究中,首次采用了类比的方法,这是极具睿智的,在他的视野中,泰山石经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须结合同类题材石刻进行对比、审视,故其“王子椿说”虽未臻完善,但后世的阮元的“唐邕说”、魏源的“僧安道壹说”,都是借鉴了聂鈫的研究思路,虽结论不同,但方法传承,却宛然具在。
(二)宋真宗《述功德铭》石有两刻:聂鈫云:“唐摩崖东为宋摩崖碑,真宗《述功德铭》摩勒于上。高二丈六尺,宽一丈一尺六寸;额高二尺八寸,宽五尺五寸。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御制、正书并篆额。是碑有二,一勒山上,一勒山下城南。其勒山下者,所谓阴字碑也。其勒山上者,文字径二寸,额字径八寸。明嘉靖间鄞人汪坦大书,东安邵鸣岐等题名一则。又安阳人翟涛奉当事僚友同游,引汉陈、荀诸贤之聚,太史以德星奏一事,自为题名,复书德星岩三大字,并镵盖于上。每行约毁三四十字。下截尚有字句可读,其得字二百二十有五。篆额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十三字,完好如初。原碑字迹犹存,何以孔贞瑄称只成其额也?《文献通考》:初,王钦若言唐高宗、玄宗二碑之东,石壁南向平峭,欲即崖成碑以勒圣制,上曰:“朕之功德,固无所纪,若须撰述,不过谢上天敷佑,叙祖宗盛美尔。”命勒石北向,以答天眷。元好问《东游略纪》云:岳顶封禅坛下,有唐、宋摩崖。据此则真宗之《述功德铭》,先经磨勒岱巅,后又立碑城南也。乃后人第知有城南之碑,而不复知有岱巅之碑矣。”
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