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欧阳南野先生文集>第5章

夫临深履薄,真是生死所关,一步蹉跌,便丧身失命,故不待强其心以戒惧而自有不容已者,志切故也。今学者视其心之得丧,果能如其身之生死者乎?则其从事于戒惧,亦未免或作或辍,乍断乍续。志不切故也。
答张绍中
夫学莫大于真切恳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真切恳到故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真切恳到故也。悠悠虚度,言行不相顾,表里不如一,则不能真切恳到之为病耳。只真切恳到致其良知,则自然弘毅,足以胜重任而远到矣。

答张维时
一真一切真。此虽佛氏语,然圣学亦不能外也。志向真伪,毫厘之际。精一不二,则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无不在我。种种外慕,只是不真。一真则万伪消除矣。
答陈盘溪
良知二字,朋友讲说日精,求其真实扩充、尽释尘累、真得赤子未有学问思索见解知识以前纯一无伪之心,亦未见有承当得起者。
答友人问
无自欺三字,是心学真诀。吾辈正坐自欺耳。
答朱芝山
良知即是独知,显浅易知,简易易从。盖虽童稚愚蒙,独知未尝
不明。虽放僻邪侈,独知未尝不良;虽昏迷蔽昧,独知未尝可以自欺。慎其独知,日精日明,五常百行,皆由此出。苟自欺自迷,则旦昼所为,牿之反复,虽其事亲从兄,亦义袭而已矣。故学问之道,唯此知最真最近,不假强为,不待远取,上智下愚,皆可持循。吾兄犹谓无下手得力处,何耶?
答李古原
夫道,由之而后知,知之而后言。臆而知之,臆而言之,则于己于人皆不足以达道。
答孙蒙泉
说到此,须造到此,始是修辞立诚。不然总是虚见虚谈,无益于学。
答王鲤塘
夫不从躯壳起念,虽富贵功名,何者非道;从躯壳起念,虽道德仁义,何者非私!
答友人问
良知之学,相传浸久。习其说,不既其实。知字或未有的确,若之何致之?盖孟子良知,征诸孩提,言赤子之心也。吾人为赤子时,意虑不作,欲习未染,爱敬中出,是非内明,不由学问,匪涉思为。博学学此,力行行此。问此辨此,思此得此。
寄黄久庵
道有本,德有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基本不立,种种修为,尽是胜心浮气、私智小慧。
答王蒙泉太守
良知之灵,于义利公私诚伪,分毫不可欺蔽。某尝谓,无功利之心,则通体是义,出义则入利矣;一体万物,则通体是公,出公则入私矣;不失赤子之心,则通体是诚,稍有起作,即入于伪矣。
答戚补之
象山先生分别学者之病有二种,一是情欲,一是意见。吾侪以情欲未了之心,而又文之以意见,则二病兼受之矣。然意见作障,亦只是情欲未了。三
凡私意甚微处却甚真,却是圣凡大界限。然须从根本究竟始得。昔人谓齐得丧、一生死者,言得丧死生皆循其良知耳。良知本体,生亦自爱,死亦自恶;得亦自喜,失亦自恶。皆其虚灵之因应变化,如太空浮云,起灭无碍,即是死生得丧处之一也。今俗人以死生得丧为心,固有所着,然以齐死生得丧为心者,亦是从死生得丧上发心,亦有所着。有着即是作好作恶,即是凡情。惟循其良知,无所倚着,即是真好真恶,即是王道,即是天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