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少丹、治脾肾虚寒,饮食少思,发热,盗汗,遗精、白浊。又治真气亏损,肌体瘦弱等症。
肉苁蓉、远志(去心)、茴香、巴戟、干山药、枸杞子、熟地黄、石菖蒲、山茱萸(去核)、牛膝杜仲(去皮姜制)、楮实子、五味子、白茯苓(各一两)上各另为末,和匀,用枣肉百枚,并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日三服。
交加散、治食疟神效。
肉豆蔻(二个,一生一煨)、草豆蔻(二个,一生一煨)、浓朴(二钱,半制用,半生用)、甘草(二钱,半炙,半生用)、生姜(一两,煨五钱生五钱)上姜水煎,发日五更服。
仲景白虎加桂枝汤、治温疟。
知母(六钱)、甘草(炙,二钱)、石膏(五钱)、桂枝(一钱)、粳米(一合)上水煎服。此太阳、阳明经药也。
柴胡桂姜汤、治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名曰牝疟。
桂枝、黄芩、牡蛎、甘草(炙)、干姜(各一钱)、栝蒌根、柴胡(各二钱)上水煎服。汗出即愈,此少阳经药也。
桂枝羌活汤、治疟。处暑以前发,头项痛,脉浮,恶风,有汗。
桂枝、羌活、防风、甘草(各一钱五分)上水煎,发而服,如吐,加半夏曲。
麻黄羌活汤、治症如前,但恶风而无汗。
麻黄(去节)、羌活、防风、甘草(各半两)上如前服,加法同。以上二方,太阳经药也。
白芷汤、治疟病,身热,目痛,热多寒少,脉长,先以大柴胡下之,余热不尽,当服此药。
白芷(一两)、知母(一两七钱)、石膏(四两)上根据前服,此阳明经药也。
桂枝芍药汤、治疟寒热大作,不论先后,此太阳、阳明合病,寒热作则必战栗。经曰∶热胜而动也。发热汗出不愈,内热也,此汤主之。
桂枝(五分)、黄、知母、石膏、芍药(各二钱)上水煎,此太阳、阳明经药也。
桂枝黄芩汤、如服前药转剧,三阳合病也,宜此和之。
柴胡(一钱五分)、黄芩、人参、甘草(各八分)、半夏、石膏、知母(各五分)、桂枝(二分)上根据前服。如外邪已解,而内邪未已,从卯至午发者,宜大柴胡下之;从午至酉发者,邪气在内也,宜大承气下之;从酉至子发者,或至寅发者,邪气在血也。
桂枝石膏汤、治疟隔日发,先寒后热,寒少热多。
桂枝(五钱)、黄芩(一两)、石膏、知母(各一两五钱)上水煎,分三服。此太阳、阳明经药也。
麻黄黄芩汤、治疟发如前而夜发者。
麻黄(一两,去节)、甘草(炙,三钱)、桃仁(三十个,去皮尖)、黄芩(五钱)、桂(二钱)上根据前服,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骤则肝气燥,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桃仁散血缓肝,谓邪气深远而入血,故夜发。此汤散血中风寒,乃三阴经药也。
香连丸、治痢疾并水泻、暑泻甚效。
黄连(净,二十两)、吴茱萸(去枝梗,十两)上先将二味用热水拌和,入瓷器内,置热汤炖一日同炒至黄连紫黄色,去茱用连,为末,四两,入木香末一两,淡醋米饮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滚汤下。久痢中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下。中气虚者,用四君子下。中气虚寒者,加姜、桂。
三黄丸、治热痢腹痛,或口、舌、咽、喉、齿痛,及一切实火症。
黄芩、黄连、黄柏(各等分)上各另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
芍药汤、治便血后重。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芍药(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槟榔、木香、甘草(炙,各二钱)、桂(二钱五分)、黄芩(五钱)上每服半两,水煎。如痢不减,加大黄。
第1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