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明儒学案>第25章

第25章

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
示学者帖
诸君或闻外人执异论非毁之言,请勿相闻。若事不得已,言之亦须隐其姓名可也。人气禀习尚不同,好恶亦随而异,是其是,非其非,使其见得是处,决不至以是为非而毁他人。此得失恒在毁人者之身,而不在所毁之人,言之何益?且安知己之所执以为是者,非出于气禀习尚之偏,亦如彼之所执以议我者乎?苟未能如颜子之无我,未免是己而非人,则其失均矣。况自古不能无毁,盛德者犹不免焉。今区区以不完之行而冒过情之誉,毁者固其所也。此宜笃于自修,以求无毁之实,不必以为异而欲闻之也。
语录
三代以降,圣贤乏人,邪说并兴,道始为之不明。七情交炽,人欲横流,道始为之不行。道不明,虽日诵万言,博极群书,不害为未学。道不行,虽普济群生,一匡天下,不害为私意。
为学莫先于为己为人之辨,此是举足第一步。
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真则信矣。故疑者进道之萌芽也,信则有诸己矣。《论语》曰:“古之学者为己。”夫道无动静也,得之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欲静,即非静矣。故当随动静以施其功也。
善学者,主于静以观动之所本,察于用以观体之所存。
治心之学,不可把捉太紧,失了元初体段,愈甚道理不出。又不可太漫,漫则流于泛滥而无所归。
“但得心存斯是敬,莫于存外更加功”。大抵学者之病,助长为多,晦翁此诗,其求药者欤!
题跋
书漫笔后
文章、功业、气节,果皆自吾涵养中来,三者皆实学也。惟大本不立,徒以三者自名,所务者小,所丧者大,虽有闻于世,亦其才之过人耳,其志不足称也。学者能辨乎此,使心常在内,到见理明后,自然成就得大。
次王半山韵跋
作诗须将道理就自己性情上发出来,不可作议论说去,离了诗之本体,便是宋头巾也。
赠彭惠安别言
忘我而我大,不求胜物而物莫能挠。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山林朝市一也,死生常变一也,富贵贫贱、夷狄患难一也,而无以动其心,是名曰自得。自得者,不累于外物,不累于耳目,不累于造次颠沛。鸢飞鱼跃,其机在我。知此者谓之善学,不知此者,虽学无益也。
题采芳园记后
天下未有不本于自然而徒以其智收显名于当年、精光射来世者也。《易》曰:“天地变化,草木蕃。”时也。随时绌信,与道翱翔,固吾儒事也。
着撰
仁术论
天道至无心,比其着于两间者,千怪万状,不复有可及,至巧矣,然皆一元之所为。圣道至无意,比其形于功业者,神妙莫测,不复有可加,亦至巧矣,然皆一心之所致。心乎,其此一元之所舍乎!昔周公扶王室者也,桓、文亦扶王室者也。然周公身致太平,延被后世,桓、文战争不息,祸藏于身者,桓、文用意,周公用心也。是则至绌莫如意,而至巧者莫逾于心矣。
安土敦乎仁论
寓于此,乐于此,身于此,聚精会神于此,而不容或忽,是谓之曰君子安土敦乎仁也。比观《泰》之《序卦》曰:“履而泰,然后安。”又曰:“履得其所,则舒泰,泰则安矣。”夫泰,通也。泰然后安者,通于此然后安于此也。然九二曰:“包荒,用冯河。”是何方泰而忧念即兴也?九三曰:“艰贞,无咎。”则君子于是时,愈益恐恐然如祸之至矣。是则君子之安于其所,岂直泰然而无所事哉?盖将兢兢业业,惟恐一息之或间,一念之或差,而不敢以自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