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第2章
篇名>中寒
属性:中寒之证。人身体强直口噤不语。或四肢战掉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或卒然眩晕身无
此为寒毒所中。宜先用酒调苏合香丸。轻则进五积散加香附一钱。麝香少许。重则用姜附
汤若人渐苏。身体回暖。稍能言语。须臾。问其别有何证。挟气攻刺姜附汤。加木香半钱。
挟气不仁。加防风一钱。挟湿而肿痛者。加白术一钱。筋脉牵急者。加木瓜一钱。肢节疼痛
者。加桂二钱。
篇名>中暑
属性:中暑为证。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切不可以冷
水及
用十分冷剂。却暑散水调灌下亦得。或以来复丹末同苏合香丸用汤调灌。或以来复丹研末汤
调灌之。候其人稍苏。则用香薷饮香薷汤煎熟去滓。入麝香少许服或剥蒜肉入鼻中或研蒜水
解灌之。盖中伤暑毒阳外阴内。诸暑药多有暖剂。如大顺散之用姜桂。枇杷叶散之用丁香。
香薷饮之用香薷。香薷味辛性暖。蒜亦辛暖。又蒜气臭烈。能通诸窍。大概极臭。极香之物
皆能通窍故也。
初觉中暑。即以日晒瓦。或布蘸热汤更易熨其心腹脐下。急以二气丹末汤调灌下。
曾有客人。中暑迷闷。四肢厥逆。冷汗如雨裸形欲投水中。口吻涎沫流溢。此中暑已深
阴阳离绝难除。又有暑途一证。似中而轻。欲睡懒语。实人香薷饮加黄连一钱。虚人星香饮
加香薷一钱。苏后冷汗不止。手足尚逆。烦闷多渴者。宜香薷饮。苏后为医者过投冷剂。致
吐利不止。外热内寒。烦躁多渴。甚欲裸形。状如伤寒。阴盛隔阳。当用温药。香薷饮加附
子浸冷服。渴者缩脾饮加附子亦浸冷服。
篇名>中湿
属性:风寒暑湿。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留滞关节。故能中。非如风寒暑之有暴中也。中湿
之证
关节痛重浮肿喘满腹胀烦闷昏不知人。宜白术酒。有破伤处。因澡浴湿气从疮口中入。其
人昏迷沉重。状类中湿。名曰破伤。宜白术酒。
篇名>中恶
属性:中恶之证。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
妄语
牙紧口噤。或头旋晕倒。昏不知人。即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
、登冢、多有此病。苏合香丸灌之。候稍苏。以调气散和平胃散服。名调脉平胃散。
霍乱之病。挥霍变乱起于仓卒。与中恶相似。俗呼为触恶。但有吐利为异耳。其证胸痞

气不升降。甚则手足厥逆。冷汗自出。或吐而不泻。或泻而不吐。或兼作吐泻。或吐泻不
透。且苏合香丸以通其痞塞。继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半钱。仍以苏合香丸调吞来复丹。若果
泻已甚。则不可用来复丹。泻而不吐。胸膈痞满。先以阴阳汤。或浓盐汤。顿服以导其吐。
已吐未吐。并藿香正气散。间进苏合香丸。吐而不泻。心腹痛。频欲登圊苦于不通。藿香
正气散加枳壳一钱。多下来复丹。欲捷则用生枳壳。若不能见效。逼迫已甚。其势不容不用
神保丸。但神保虽能通利。亦入大肠而复有功。若膈于上而不能下。转服转秘。须用来复丹
研末。汤调吞下养正丹百粒。庶可引前药到下。吐泻兼作。心腹缠扰未安者。藿香正气散加
官桂木香各半钱。不愈则投四顺汤。
吐利不止。元气耗散。病势危笃。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或恶寒战掉。手足冷逆。
或发
热烦躁。欲去衣被。此盖内虚阴盛。却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为热。宜理中汤。甚则附子理
中汤。不效。则四逆汤并宜放十分冷服。
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缠扰。痛不可忍。上下不通。言语不定。如见鬼神。俗谓之
干霍
乱。先以浓盐汤顿服。次调苏合香丸吞下来复丹。仍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枳壳各半钱。近世
俗医谓之卷肠沙多信之。殊不知即是霍乱。侥幸而愈者。一通之功耳。
霍乱转筋。理中汤加冻胶锉炒一钱。仍令其系缚腿胫。若筋入腹。及通身转筋者不可治
筋转者。以造曲蓼汁暖热浸。或用浓盐汤浸。
霍乱已透。而余吐余泻未止。腹有余痛。宜一味报秋豆叶煎服。干者尤佳。
霍乱之后。阳气已脱。若遗尿而不知。或气少而不语。或膏汗如珠。或大躁欲入水。或
四肢
不收。皆不可治。霍乱并诸吐泻后。胸膈高起痞塞欲绝。理中汤加枳实半钱。茯苓半钱。名
枳实理中汤。吐泻已愈。而力怯精神未复者十补饮。
夏天感暑。吐泻如霍乱者。六和汤香薷汤。皆是要药。大吐泻复厥逆躁扰。审之因暑得
之。
止宜香薷饮。人于夏月多食瓜果。及饮冷乘风。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膈绝上下。遂成
霍乱。六和汤倍藿香煎熟调苏合香丸。
篇名>厥
属性:厥者、逆也。手足逆冷也。其证不一。散之方书者甚多。今始撮其大概。寒热厥逆。见
诸伤门风寒证。
尸厥。即飞尸、卒厥、本门中恶证。
蛔厥。见呕吐门吐蛔证。
痰厥。饮厥。见呕吐门各证。
气厥。即中气。见本门中气证。
二·诸伤门
篇名>伤风寒
属性:(附感冒凡看病不令染用雄黄末涂鼻孔及须知避忌行从客位边入男子病秽气
出于口。女子病秽气出于阴坐立对语间宜识得向背)。
伤风。伤寒。俗呼为伤寒。传经分三阳三阴。三阳。是太阳、阳明、少阳经也。三阴。
太阴、少阴、厥阴经也。经之阴阳以脏腑言。腑为阳膀胱胃胆是也。脏为阴脾肾肝是也。病之阴
阳。乃是外邪之阴阳。阴气阳气是也。阴阳二气。皆能犯脏腑。故阳气犯太阳。则为伤风。
恶风而有汗阴气犯太阳。则为伤寒。恶寒而无汗在太阳未得解。转入阳明、少阳二经。则纯
乎阳。不如太阳易其治。若阳气未能罢。以次传入阴经。则为阴中之阳。盖缘阳经之阳气。
来入阴经。虽有自利、欲寝、唇青、手足厥冷、舌卷。囊缩等证。不可妄投热药宜泻其阳之
在阴经也。
若阳病下之太过。阳气已脱。遂变为阴。所谓害热未已。寒病复起。或初得病。便是阴
此是阴中之阴。盖缘阴气攻阴经。阴自得传。非自传诸阳经来只当以温药回其阳。故阳入阴
者。变阳以救阴。阴入阳者。用阳以救阳。二者不可不辨。
伤风伤寒。初得病时。俱见发热头疼体痛。属太阳经。但伤风恶风有汗伤寒恶寒无汗。并宜
和解散。芎芷香苏散。或养胃汤加草芎各半钱。热服温覆。若的是伤风。有前自汗恶风等证
可用桂枝汤。令其热服温覆。喘加杏仁一钱。咳加五味子一钱。渴加参半钱。外热未止者
败毒散。热而有汗者。败毒散加桂枝半钱。或阳旦汤。呕者不宜用桂枝汤。合于本方加半
夏一钱添姜煎。此非合病之呕。系伤寒杂病。即非正伤寒。故可用也。风寒二证。理当发汗
而其人虚不可汗者。宜桂枝汤加黄半钱。若的是伤寒。有前恶寒无汗等证。可用五积散
热服。浓被覆之取汗。喘嗽者。杏子汤加麻黄半钱。欲汗而不得汗者。再进。已汗而身热不
退者。参苏饮。或败毒散加桂枝半钱。呕者。养胃汤。此非治合病之呕。若风寒俱伤。或恶
风而无汗。或恶寒而无汗。疑似之间。只宜五积散半帖和败毒散半帖。名交加散。喘嗽
者。小青龙汤。有初得病太阳证具但寒而未即为热。至一二日后方热。此伤于寒。若伤风即
有热矣。但寒未有热者。五积散发汗。有已服解表药。不恶风。不恶寒。诸表证已罢于里又
未躁未渴小便亦未赤大便如常。独身热未除者。宜香苏饮败毒散。小柴胡汤加桂枝半钱有
已服解表药。证已罢又无里证。其人体痛不减者。恐是发汗多。荣卫不和所致。宜小建中汤
用半浓半薄之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