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温病指南>第5章

第5章

虚者加人参(七分)、大枣(一个)、阳明暑温。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湿气已化。结热独存也。小承气汤主之。小承气汤
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者。邪在气分也。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者。热搏血分也。加味清宫汤主之。
神识不清者。热闭内窍也。先服紫雪丹。再服清宫汤。(照原方不加减。)、三石汤
飞滑石(一钱五分)、生石膏(二钱五分)、寒水石(一钱五分)、杏仁(一钱五分)、竹茹(一钱
炒)、银花(一钱五分,花露更妙)、金汁(半酒杯冲)、白通草(一钱)、水煎服。加味清宫汤
即于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五茶匙冲)、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
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湿热交混。气分闭结也。杏仁滑石汤主之。杏仁滑石汤杏仁(二钱)、滑石(二钱)、黄芩(一钱五分)、橘红(一钱)、黄连(六分)、郁金(一钱
五分)、通草(八分)、浓朴(一钱五分)、半夏(二钱)、水煎服。
湿温下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者。湿郁下焦气分也。宣清导浊汤主之。宣清导浊汤
猪苓(二钱五分)、茯苓(二钱五分)、寒水石(三钱)、晚蚕砂(二钱)、皂荚子(一钱五分,去皮)、水煎服。
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者。肾中真阳为湿所困也。半硫丸主之。半硫丸石硫黄制半夏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蒸饼为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钱。白滚水送下。
湿温病身热久不解。口渴舌干。忽然发痉。或手足搐搦者。津枯邪滞。厥阴风火上升也。羚羊角汤主之。(如兼大便
不通。脉沉有力。舌黄起刺者。本方去牡蛎。送酒军丸徐攻之。)、羚羊角汤
羚羊角(一钱五分)、女贞子(三钱)、钩藤(一钱五分)、鲜生地(三钱)、石决明(三钱生用)、鳖甲(三钱醋炒)、生牡蛎(二钱)、菊花(一钱五分)、桑叶(一钱五分)、水煎服。
湿温伏暑胁痛。或咳或不咳。或但热不寒。或寒热往来如疟者。湿邪积为支饮。悬于胁下也。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复花汤主之。香附旋复花汤
生香附(一钱五分)、旋复花(一钱五分绢包)、苏子霜(一钱五分)、广皮(一钱)、半夏(二钱五分)、茯苓(一钱五分)、苡仁(二钱五分)、杏仁(二钱)、水煎温服
腹满者加浓朴。痛甚者加降香末。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心火独亢肾液受亏也。深入厥阴麻痹者。热邪
伤阴。筋失所养也。俱连梅汤主之。心热烦燥神迷甚者。先服紫雪丹。再服连梅汤连梅汤
乌梅(一钱五分去核)、黄连(一钱)、麦冬(一钱五分连心)、生地(一钱五分)、阿胶(一钱)、水煎服。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参。
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泻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土败木乘。正虚邪炽危候也。椒梅汤主之。
椒梅汤(此方寒热并用。以辅正驱邪为法。乃从仲景乌梅丸方化出。)、黄连(一钱)、黄芩(一钱)、干姜
(一钱)、生白芍(一钱五分)、川椒(一钱五分,炒黑)、乌梅(一钱五分去核)、人参(一钱)、枳实(八分)、半夏(一钱)、水煎服。
暑邪误治胃口伤残。延及中下。气塞填胸。燥乱口渴者。邪气内结。清浊交混。危候也。来复丹主之。来复丹
太阴玄精石(一两)、舶上硫黄(一两)、橘红(二钱)、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微火炒结砂子大)、青皮(二
钱去白)、五灵脂(二钱澄去沙炒令烟尽)、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饮送下。
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者。阴液元气两伤也。三才汤主之。三才汤人参(二钱)、天冬(一钱五分)、干地黄(三钱五分)、水煎温服阴虚甚者加麦冬五味子
阳虚甚者加茯苓炙甘草暑温蓄血。及热入血室证。均与温热同法。详见上卷风温下焦篇。
附温病治法要略(温病变幻甚多。非博考不能详尽。此特粗示规模。俾知门迳而已。)、一白舌。凡白苔之润而薄者。为滑白。初病邪在气分也。润而浓者为腻白。湿痰重也。干燥而白者。为干白。肺胃
津伤。未及化黄而已干也。先以甘寒润之。待其转黄再议攻下。俟黄退见薄滑新苔。乃为病愈。若白如积粉。板贴不松
者。为粉白。乃疫毒入踞募原也。温病见此最重。先以银翘散透解。如不效。再用达原饮法。
一黄舌。有地而浓者为浓黄。甚则老黄灰黄燥裂有纹。宜用增液承气下之。(凡苔见裂纹。下时均宜加增液汤。)、虽
黄而润。或薄而滑者。热未伤津也。犹可清热透表若薄而干者。宜甘寒养津。忌苦重之药。黄白相兼。乃气分之邪未全入里。宜用表里兼治法。
一黑舌。苔黑而燥者为燥黑甚则生芒刺。(凡舌生芒刺。不拘黄白黑色。皆为上焦热极。)乃胃大热而津枯也。宜酌用白虎承气等剂。
如黑而润者为阴亏。不可攻下。滑黑无苔为胃燥。宜甘寒养胃。又有当下而下。病已减而舌仍黑者。乃苔皮焦枯未脱。不久自脱。勿再误下也。
一绛舌。无苔而深红色为绛舌。绛而兼黄白色者。气分之邪未全入里。宜两清营卫。绛色中有黄白碎点。或大红点
者。热毒盛也。宜黄连金汁等清之。纯绛鲜色者。邪已入营。包络受病也。宜犀角鲜生地郁金石菖蒲等味。重则牛黄丸
至宝丹开之。若舌色紫暗。乃其人素有瘀血。与邪相搏。当加散血之品。如丹皮丹参琥珀桃仁之类。虽绛而干枯不鲜者。肾阴涸也。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之。
一自汗。温病邪热熏蒸。不因发散而汗自出。为自汗。邪退汗自止。若自汗复大热大渴。即系白虎证。里邪盛亦多自汗。必下后续得战汗方解。均不可误认为表虚也。
一盗汗。寐则汗出。醒则汗止也。温病伏邪内盛。热蒸于外。故作盗汗。邪退汗自止。亦勿认为表虚若温病已愈。脉静身凉。复得盗汗或饮食劳动而自汗者。乃表虚也。
一战汗。乃邪气与正气相争也。气盛则一战而汗解。邪盛虽战而无汗。当其战时。不可扰动。听其自然。汗出即解。如不解。或次日。或隔一二日。必复战。勿疑为疟。
一肤冷。温病战汗后。肤冷如冰。甚则倦卧不语。此乃阳从汗泄之故。当任其安卧静养。待过一昼夜。阳气来复。
自然温暖如常。切勿认为脱证惊惶呼唤。盖脱证脉必急疾。躁扰不能安卧。此则脉象和缓。安神稳睡。正邪退病除之吉兆也。
一发黄。湿热壅遏于中。小便不利。则周身发黄。其黄亮如金者名阳黄。热重也。黄暗而滞者名阴黄。湿重也。阳
黄用四苓散加茵陈栀子滑石木通。阴黄用四苓散加官桂苍术浓朴之类。
一化疟。温疟暑疟与常疟不同。常疟作止有时。此则作止无定。常疟寒热两平。此则寒轻热重。或单热不寒。常疟
发后饮食如故。无甚舌苔。此则不思饮食舌苔浓腻。常疟发于少阳此则发于阳明。若概用柴胡汤。不惟不能去病。反将由浅引深。宜用加减清脾饮治之。
一化痢。温病湿热内蕴。气血凝滞。致成痢疾者。宜用加减芩芍汤治之。
一痹证。湿温邪滞经络。或腰膝疼重。步履艰难。或似半身不遂。起立不便。皆温热失治。伤及筋隧而然。若认为痿证。则误矣。宜用威灵仙汉防己川萆
生苡仁牛膝桑枝桂枝之属。一结胸。胸脘按之痛者是也。宜用加味小陷胸汤。
徐徐推之使下。若但胸膈满闷。按之有形不痛者。为胸痞。宜用辛开之品。轻者杏仁橘皮薤白。重者枳实黄连半夏之类。
虽舌绛神昏。但胸下拒按。即宜参以辛开。不可率投凉润也。
一阳极似阴证。初病手足逆冷。周身如冰。面如蒙垢。头痛似劈。饮热恶凉。甚则脉亦沉伏。纯若阴邪。但以小便
赤白为辨。赤即阳厥。亟用清热败毒药。其伏热自还于表。仍照温病法治之。一自复。疫邪已退。无因反复谓之自复。乃余邪未尽也。随其见证以轻药治之。
一食复。温病新愈后。因饮食不慎。以致吞酸嗳腐。胸腹满闷。身热又作。名曰食复。轻则减食自愈重则用药稍稍消导之。
一劳复。病愈后脉证俱平。惟元气未复。或因多言劳动。或因沐浴梳头。以致前证复发。静养自愈。或调补气血以待元气自复。万不可误进猛剂。再剥削之。
一转变。温病用药。须知转变。不可执定。如治湿温。于面白阳微之人。凉药用至十分六七。即勿再用。恐过凉则
阳必伤也。面苍火重之人。凉药用至十分六七。虽热减身寒。仍不可遽用温补。恐火虽熄犹有余焰也。又如复脉及大小
定风珠诸方。为温病阴液干枯。肝风内动之圣药。然用至数剂后。察其风平液复。即宜改用轻剂调理。若因见效。服之
太过。则沉阴伤胃。必有食减面肿之患。总之药期中病。过犹不及。聊举数端。余可类推也。附方。
加减清脾饮。青皮(一钱五分)、半夏(一钱五分)、黄芩(一钱)、甘草(一钱)、茯苓(二钱)、青蒿(二
钱)、陈皮(一钱五分)、浓朴(一钱)、草果(八分)、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加减芩芍汤
当归(二钱)、白芍(三钱)、黄芩(二钱)、黄连(一钱五分)、浓朴(一钱五分)、木香(一钱煨)、广皮(二钱)、水煎服。四苓散
茯苓(三钱)、猪苓(八分)、泽泻(八分)、白术(一钱五分)、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