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梅花拳秘谱>第3章

第3章

【评注:文中之“势峥嵘,气泓浓”是指练功或技击时出现的内外合一、精气神一体的形态,即已达浑元一气的真形,这是练功者所追求的目标。“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两句话是互为因果的,对于武功已达神化阶段的练功者,已养成内丹,中气饱满,他无论行动坐卧,练功或技击时,内气都能“团团聚聚在中宫”。已成自然之态。在练功或技击时无论是出手上步,一势一动都无欲毛求、也无任何意念的活动,动作轻灵流畅。当然也就“隐而不发节节灵”了;另一方面,练功之人要无思无为,抑制一切意念活动,这就是“隐而不发”之意,同时在运动中要模仿儿童或动物在无意识活动时那种无拘无束、无阻无碍、滑快流畅、轻松自然的形态,努力作到“节节灵”。《易经?系辞》说:“天下何思何虑。”因为宇宙没有任何思虑,所以日往月来,寒暑相推,恒久而流畅地运动着。上述练功的要求,就是通过以武治心使心性寂然,才能百脉流通,内气自然汇聚丹田而“团团聚聚在中宫”。此即梅花桩武功自然聚气之理,它与用“意守”或“意念导引”等方法的聚气完全不同。
本文的“忽然”二字至关重要,它是形容灵感激发的一刹那。在这短促的瞬间,灵感是攸忽而至的,不是人的意志所能干预的。神,即灵感,是武功的原动力。“神以役气,气以役形”,就是形容运动的机制。一动之后,“上下左右遍体行”,气血周身流畅,作周天运行。一动则全身俱动,内外合一,精气神一体,这和以意志为原动力的运动方式完全不同。意念指挥下的运动多是局部的,很难达到全身的协调统一、内外一致。特别是在技击的瞬间,只要有一点意念的渗入,就要破坏运动的谐和、圆融和整体性。】
中气论
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家所谓元气也。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元气。仙炼之则为内丹,武练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有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人自有生以来,秉先天之气,养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当父母构精初凝于虚危穴中,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一身之正当中,称为天根,号曰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明赖之,呼吸依之。“此气灵明发为五脏之神。,肺之魄,脾之意,肾之精与志,赖此主持,吸采天地之灵气,呼出脏腑之浊气,呼自命门而肾而肝而心而肺,吸自肺而心而脾而肝而肾而命门。”十二经十五络之流通系焉。经络者气血之道路也。人一呼气血行三寸。一吸亦行三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昼夜八百一十丈,凡行阴阳各二十五度,共昼夜凡五十遍周于一身。自经络而达于脏腑,自脏腑而归之于经络矣,从此生肾而生骨。肾属水脏,水能生木,肝属木脏而主筋,筋附于骨乃生肝而长筋;木能生火,心属火脏而生血脉,乃生心而主血脉;火能生土,脾属土脏而主肌肉,乃生脾而长肌肉;土能生金,肺属金脏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长皮毛,五脏以次而长,六腑以次而生,是形之成也。因真乙之气妙合而凝气之聚也,由百骸之臭充实而实,一而二,二而一,原不可须臾离也。武备知此,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内外合一,坚硬如铁,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若云制敌犹其小焉者也。
【评注:梅花桩武功锻炼的目的是培养内丹,追求真形,这才是人身的真正解脱、到达彼岸。梅花桩武功以武治心,聚气是关键。聚气要求无思无为,无思无为时内气又自然汇聚丹田。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可生灵感,内丹之成需要灵感,因而“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动静”乃拳法之基本要素,故“动静互根,温养有法”即梅花桩练形、练气、练神的身心并练方法,它能使形气合一和神气合一而达内外一体,所以有“结胎还原之妙”,所谓“结胎”即内丹养成,中气常团聚中宫。所谓“还原”即还归“本来面目”,动则无阻无碍、无牵无挂,流畅自然,有彻底灵之真形。中气之奥妙无穷,但它的启动则在于神,而不在于意。神启动者不假不借,有自然之妙。而以意启动者常牵强附会,矫揉造作。中气虽为人人所具有,但不练则不能聚,运转不利亦不灵明。
本文最后指出,梅花桩练功的目的是“超凡入圣”攀登上乘,至于技击制敌,治病救人等皆自然而得矣。】
阴阳入扶论
练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练起。仙经之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行于腹之当中,统领诸阴经。故背为阳腹为阴,二经下交会阴,上会龈交。一南一北,如子午相对,又如坎卦居北之正中,离卦居南之正中,一定不易也。俯势为阴势,却是入阳气,益督脉,领诸阳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前也。仰势为阳势,却是入阴气,益任脉,领诸阴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后也。
阳入阴附,阴入阳附说:
以背为阳,太俯而曲,则督脉交任,过阳入阴,阳与阴附合也。腹为阴太仰而弯,则任脉交督,过阴入阳,阴与阳附合也。阴催阳,阳催阴,循环无端,凡筋斗旋转势用之。
入阳扶阴,入阴扶阳说:
以俯势入阳气,不将阴气扶起,则偏于阳,必有领拉前栽之患。仰势入阴气,不将阳气扶起,则偏于阴,必有掀推后倒之忧,故俯势出者,落点疾还之以俯熟使无偏于阴也。阴来阳逆,阳来阴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落点还原,所云停成即是此法。推而至于屈者还之以伸,伸者还之以屈,高者还之以低,低者还之以高,侧者还之以正,正者还之以侧,以及斜歪纽缥,旋转往来无不皆然。逐势练去,则阴阳交结自有得心应手之妙,永无失着矣。
阴阳并入,阴阳并扶说:
此仄歪势也。仄势阴阳各居其中,故左侧势者,右边之阴阳并入,以左边之阴阳并扶之。右侧势者,左边之阴阳并入,以右边之阴阳并扶之。
阴阳分入,阴阳分扶说:
此手膊开合势也。开胸合背者,阴气分入阳分,开背合胸者,阳气分入阴分,“势分两边”,故气亦从中劈开分入而分疾之。
阴阳旋入旋扶说:
此平轮纽缥势,摇晃势也。势旋转而不停,气亦随之旋绕而不息,阴入阳分,阳入阴分,接续连绵并无休歇,左旋右旋,阴阳旋相为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