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论脉证名状二十六种所主病证
夫脉之大体二十六种,此诊脉之纪纲也。细而论之,毫厘少差,举治必远。总而言之,
虚实,阴阳而已,两者议之,以要其中。谨于诸家脉法中,撮其机要,剪去繁芜,载其精义
浮脉之诊,浮于指下,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再再寻之,状如太过。瞥瞥然见于皮毛间
为表证,或为风,或为虚。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浮而数者热也。浮数之脉应
发热,其不发热而反恶寒者,疮疽之谓也。
洪脉之诊,似浮而大,按举之则泛泛然满三部,其状如水之洪流,波之涌起。其主血实。疮肿论曰∶脉洪大者,疮疽之病进也。如疮疽结脓未成者宜下之,脓溃之后,脉见洪大则
难治,若自利者不可救治也。
滑脉之诊,实大相兼,往来流利如珠,按之则累累然滑也。其主或为热,或为虚,此阳
脉也。疮疽之病,脓未溃者,宜内消也;脓溃之后,宜托里也。所谓始为热而终为虚也。
数脉之诊,按之则呼吸之间,动及六至,其状似滑而数也。若浮而数则表热也,沉而数
热也。又曰∶诸数为热。仲景曰∶脉数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曰∶肺脉洪数则生疮也。诊诸
疮洪数者,里欲有脓结也。
散脉之诊,似浮而散,按之则散而欲去,举之则大而无力。其主气实而血虚,有表无里
肿脓溃之后,而烦痛尚未痊退者,诊其脉,洪滑粗散难治也,以其正气虚而邪气实也。又曰
∶肢体沉重,肺脉大则毙,谓浮散者也。
芤脉之诊,似浮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其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
,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长脉之诊,按之则洪大而长,出于本位。其主阳气有余也。伤寒得之,欲汗出自解也;
长而缓者,胃脉也,百病皆愈,谓之长则气治也。
牢脉之诊,按之则实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牢坚之意,若瘰瘰结肿。诊得牢脉者,不
可内消也。
实脉之诊,按举有力而类结曰实。经曰邪气胜则实,久病则虚,人得此最忌。疮疽之人
得此,宜急下之,以其邪气与脏腑俱实故也。
弦脉之诊,按之则紧而弦,其似紧者为弦,如按弦而不移,紧如内绳而转动,以此为异
脉浮弦而平,不时见则为饮为痛,主寒主虚。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外紧内热,欲发疮疽也
紧脉之诊,似弦而紧,按之如切绳而转动。其主切痛积癖也;疮肿得之,气血沉涩也,
亦主痛也。
涩脉之诊,按之则散而复来,举之则细而不足,脉涩则气涩也,亦主血虚,疮肿溃后得
之,无妨也。
短脉之诊,按举则不及本位。《内经》曰∶短则气病,以其无胃气也。诸病脉短,皆难
治也;疮肿脉短,真气短也。
细脉之诊,按之则萦萦如蜘蛛之丝而欲绝,举之如无而似有。细而微,其主元阳衰也;
疮肿之病,脉来细而沉,时直者,里虚而欲变证也。
微脉之诊,按之则软小而极微。其主虚也。真气复者生,邪气胜者危;疮肿之病,溃后
脉微而匀举自瘥也。
迟脉之诊,按举来迟,呼吸定息,方得三至,其状似缓而稍迟。痼疾得之则善,新疾得
之则正气虚惫;疮肿得之,溃后自瘥。
缓脉之诊,按举似迟,而稍驶于迟。仲景曰∶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涩,阴阳同等
缓。脉见长缓,百疾自瘳;凡诸疮肿溃后,其脉涩迟缓者皆易愈,以其脉候相应,是有胃气
沉脉之诊,举之不足,按之方见如烂绵,其主邪气在脏也。水气得之则逆,此阴脉也;
疮肿得之,邪气深也。
伏脉之诊,比沉而伏,举之则无,按之至骨,方得与沉相类,而邪气益深矣。
虚脉之诊,按之不足,迟大而软,轻举指下,豁然而空。经曰∶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
,阳气不足也;疮肿脉虚,宜托里和气养血也。
软脉之诊,按之则如帛在水中,极软而沉细,亦谓之濡。其主胃气弱;疮肿得之,补虚
排脓托里。
弱脉之诊,似软而极微,来迟而似有。仲景曰∶微弱之脉,绵绵如泻漆之绝。其主血气
俱虚,形精不足;大抵疮象沉迟濡弱,皆宜托里。
促脉之诊,按之则来去数,时一止而复来。仲景曰∶阳盛则促,主热蓄于里也,下之则
和;疮肿脉促,亦急下之。
结脉之诊,按之则往来迟缓,时一止而复来。仲景曰∶阴盛则结。经曰∶促结则生,代
代脉之诊,按之则往来,动则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曰代脉也。代者气散也,诸
病见之不祥;大凡疮肿之病,脉促结者难治,而况见代脉乎!
动脉之诊,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而动摇者是也。《脉经》曰∶阴阳相搏
谓之动。动于阳则阳气虚而发厥,动于阴则阴气虚而发热。是阳生于尺而动于寸,阴生于寸
而动于尺,不可不辨也。
第六章论三部脉所主证候
夫寸关尺者,脉之位也;浮沉滑涩者,脉之体也。奠位分体、指文语证者,诊脉之要道
《脉经》曰∶大凡诊候,两手三部脉滑而迟,不浮不沉,不长不短,去来齐等者,无病也。
寸口脉浮者,伤风也;紧者,伤寒也;弦者,伤食也。浮而缓者,中风也;浮而数者,
也;浮而紧者,膈上寒,胁下冷冻饮料也。沉而紧者,心下寒而积痛;沉而弱者,虚损也。缓而
迟者,虚寒也。微弱者,血气俱虚也。弦者头痛,心下有水也;双弦者,两胁下痛也。偏绝
者,不遂也;俱绝者,不治也。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连连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关主中焦,胸腹中事。去来徐而缓者,无病也。浮者,腹满而不欲食,胃虚胀也;滑者
在胃也;数者热结中焦也;沉伏者中焦水气,或呕逆而吞酸也;弱者胃气虚也,虽有虚热,
不可大攻,须防热去则生寒也,牢而实者,腹满响响,噎塞而不通,或复大痛;涩者气逆也
,芤则泻血,涩坚大实,按之不减而有力者,中焦实有结伏在胃也;微浮者,积热不消,
蛔动心悸也。
尺主下焦,腰肾膝胫足中事也。尺脉浮者,风热小便难也;沉者,腰背痛而肾气不足;
,脐下热痛,小便赤色而恶寒也;迟者,下焦寒而阴虚也;紧者,脐下小腹急痛也;缓者,
脚弱下肿而痿痹也;弱者,下冷而肾气衰也;软者,脚不收而风痹,小便难也;伏者,小腹
痛而疝瘕,谷不化也;细者,溏泄而下冷也;芤者,小便涩血而下虚也;牢而小者,足膝寒
痹,脚下隐隐疼痛也;细而急者,筋挛不能行也;来而断绝者,男子小腹有滞气也,妇人月
水不利也。
第七章论三部脉所主杂病法诀
夫三部之中,俱见一脉,所主杂病,略而言之。《脉经》曰∶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见
,水谷之邪来见实坚,寒癖之邪来见弦小。又曰∶浮而滑者宿食也;短而滑者酒病也;迟而
滑者胀满也;洪而大者伤寒也;浮而数者伤风也;浮而急者,饮食不消,脾不磨也;沉而弦
者,寒气结而阴痛也;浮而缓者,皮肤不仁也;滑而散者,瘫痪也;迟而缓者,寒症也;浮
而涩者,霍乱也;弱而涩者,反胃也;紧而滑者,吐逆也;短而数者,心痛也;弦而数者,
为疟也;紧而急者,尸遁也;实小而坚者,病在内而冷也;浮滑而紧者,病在外而热也;短
而急者,病在上也;长而缓者,病在下也;长而弦者,病在肝也;滑而洪者,病在心也;微
而软者,病在脾也;浮而涩者,病在肺也;沉而紧者,病在肾也。又诀曰∶诸浮为风,或为
虚也;诸紧为痛,或为积也;诸涩为痹,诸弦为饮,诸数为热,诸迟为寒;芤则为失血,软
则为虚。若脉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者,亡果也;或大而者,社祟也;若脉来乍大乍小,
乍短乍长者,鬼祟也。
<目录>卷上
<篇名>论诊候肺疽肺痿法
夫肺者,五脏之华盖也,处于胸中,主于气,候于皮毛。劳伤血气,腠理虚而风邪乘之
感于肺也,则汗出、恶风、咳嗽、短气、鼻塞、项强、胸肋胀满,久久不瘥,已成肺痿也;
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至于荣则吸而不出,所以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热相搏,气血稽
留,蕴结于肺,变成疮疽。诊其脉候,寸口脉数而虚者,肺痿也;数而实者,肺疽也。肺痿
之候,久嗽不已,汗出过度,重亡津液,便如烂瓜,下如豕脂,小便数而不渴,渴者自愈,
欲饮者欲瘥,此由肺多唾涎沫而无脓者,肺痿也。其肺疮之候,口干喘满,咽燥而渴,甚则
四肢微肿,咳唾脓血,或腥臭浊沫,胸中隐隐微痛者,肺疽也。又《圣惠》曰∶中府隐隐而
微痛者,肺疽也;上肉微起者,肺疮也。中府者,穴也,在云门下一寸六分,乳肋间动脉应
手陷中也。是以候始萌则可救,脓成则多死。若欲知有脓者,但诊其脉,若微紧而数者,未
有脓也;紧甚而数者,已有脓也。又《内经》曰∶血热则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大凡
肺疮当咳嗽短气,胸满时唾脓血,久久如粳米粥者难治,若呕脓而不止者,亦不可治也;其
呕脓而自止者自愈,其脉短而涩者自痊;浮大者难治。其面色当白而反面赤者,此火之克金
,皆不可治。
第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