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病源曰。诊其脉来代者霍乱。又曰。脉代而绝者亦霍乱。霍乱脉大可治。微细不可治。霍乱吐下脉迟气息劣。口不欲言者。不可治。观巢氏之说。正与脉诀相符。非为臆说。戴起宗刊误。谓脉经所无。以脉诀为自创之例。何其谬哉。而刊误所论。皆循纸上筌蹄。并未临证消息之耳。夫霍乱者。乃冷热不和。清浊相干。以致卒然心腹绞痛。其疾挥霍撩乱。故名霍乱。其始发也。则乱于里。甚则手足厥逆。而脉沉伏。不足为怪。将解。
则循手足阳明之窍以出。在上则吐。在下则泻。其脉渐复而出矣。若不吐不泻。脉亦不出。手足厥逆。目闭而不欲言。此为阴霍乱。乃危证也。若内服大温之剂。外用灸关元气海之法。亦有能活者。
鼻衄吐血沉细宜。忽然浮大即倾危。
血虚。脉虚。理也。今吐衄二病。皆失血之证也。血既去。其脉当沉细无力。
今反见浮大。浮大属火。乃火逼血而错经妄行。无巳时也。
病患脉健不用治。健人脉病号行尸。
所谓不用治者。乃不治自愈也。前诀形证相反。歌云健人脉病号行尸。
病患脉健亦如之。所谓亦如之者。即内经所云。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也。此诀所云。正恐后人滞于前诀。而复歌曰。病患脉健不用治。健人脉病号行尸。亦得经所云。形肉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肉不足生。又仲景曰。脉病患不病。名曰行尺。以无生气。卒眩仆不识人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因无苦。刊误亦知有此二说。乃不为此诀之释。而故为前诀之释。其偷心为何如也。
按脉经云。人病脉不病者生。脉病患不病者死。
心腹痛脉沉细宜。浮大弦长命必殂。
巢元方曰。心腹痛者。由脏腑虚弱。风寒客于其间。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诊其脉。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手少阴经也。沉者为阴。阴虚者病苦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伏心腹
痛不得息。脉沉小者生。大疾者死。
心腹痛脉沉细小者生。浮大而疾者死。刊误引用巢氏病源而不及此。
是诚何心哉。
按经云。心腹痛。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坚大疾者死。
顿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必易除。
头为诸阳之会。其痛因不一也。短涩为阴脉。故非所宜。若脉见浮滑。浮则为风。滑则为痰。驱逐风痰。其病自已。故曰。必易除也。
按经言。形脉与病相反者死。奈何。然。病若头痛目痛。脉反短涩者死。
中风口噤迟浮吉。急实大数三魂孤。
巢氏病源曰。诸阳经皆在于头。三阳之经。并络入颔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开也。诊其脉迟者生。准绳云。风邪中人。六脉多沉伏。亦有脉随气奔指下洪盛者。迟浮吉。坚大急疾凶。大抵中风之证。风火居多。绀珠经曰。以火为本。以风为标。心火暴甚。肾水必衰。肺金既摧。肝木自旺。如脉浮而迟。浮则风犹在表。迟则火犹不炽。故以为吉。若急实大数。则风火炽盛。而中藏入里矣。其病必凶也。
鱼口气粗难得瘥。面赤如妆不久居。
脉经云。病患口如鱼口。不能复闭。而气出多不反者死。是人身之元气。
不得归于丹田。奔越而上。故口如鱼口而气粗也。面赤如妆者。虚阳载上也。
中气发直口吐沫。
张世贤曰。发乃血之余。心不能生血。发必焦枯梗直。涎乃脾之液。脾绝则涎不收摄。故涎从口中吐出也。
喷药闷乱起复苏。
范曰。咽主咽物。咽为胃之系。下连胃脘。为水谷之道路。胃经为风痰所扰。闷乱而药不下咽。喷吐于其外。岂可望有苏醒之期。张世贤释起当作岂。愚谓亦不必改。诀之意。皆言有时闷乱。有时苏醒。暂开复闭。终为不起之证也。
咽喉拽锯水鸡响。
咽喉者。气之道路也。风痰壅塞。道路窒碍。故作水鸡之声也。
摇头上窜气长嘘。
凡人之头。犹木之梢。火之尖也。风火相煽。故摇头上窜。张世贤曰。气长嘘出多入少。皆真元散失之候也。
病患头面青黑暗。
青属肝。黑属肾。倘色明润。犹有可生之理。更加惨暗。则肝肾已绝矣。
汗透毛端恰似珠。
经曰。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则气先死。
眼小目瞪不须治。
经云。睛不转而仰视。此太阳已绝。
诈汗如油不可苏。
别本诈字为作字。若根据油字义。当作榨汗。言阴阳相离。逼迫其汗以外泄。如油之滑而不流也。已其并中风死候也。
内实胀腹痛满盈。心下牢强干呕频。手足烦热脉沉细。大小便涩死多真。
肚腹胀满而痛。心下牢强而呕。手足烦热。而大小便涩。池氏谓其内实结绝。气不宣通。若脉大有力。下之犹有可生之理。今脉反见沉细。则又不可下。是阳证而见阴脉也。死可知矣。
外实内热吐相连。下清注谷转难安。忽然诊得脉洪大。莫费神功定不痊。
外实者。表实而无汗。则热气不得外泄。而内迫肠胃。迫于胃故呕。迫于肠故下利清谷。肠与胃。手足阳明也。阳明为燥金。反见洪大之脉。是火来克金。鬼克之邪也。望其痊也难矣。张世贤曰。既泻之后。脉当细小。反得洪大。此为不治之证。勿听子以内热字疑为冷字。非也。
内外俱虚身冷寒。汗出如珠微呕烦。忽然手足脉厥逆。体不安宁必死拼。
第3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