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脉诀汇辨>第9章

第9章

《内经》候法,分发昭彰,如揭日月。从伪诀盛行,束《灵素》于高阁,千古阴霾,莫之能扫。因附列《素
问》脉法数则,示尊经也。世有不信鸣鼓之攻者,试进而求之于经,则趋向定矣。予言岂诬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
季胁,小肋也。在胁下两傍,为肾所近之处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尺外者,尺脉前半部也。尺里者,尺脉后半部也。前以候阳,后以候阴。人身以背为阳,肾附于背,故外以
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所谓腹者,凡大小肠、膀胱,皆在其中矣。以下诸部,俱言左右,而此独不分者,以两尺皆主乎肾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
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脉也。左外者,言左关前半部;内者,言左关后半部。余仿此。肝为
阴中之阳藏,而亦附近于背,故外以候肝,内以候鬲。举一鬲而中焦之鬲膜、胆府皆在其中矣。“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右关之前,所以候胃。右关之后,所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也,而以表里言之,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也。
按寸口者,手太阴也。太阴行气于三阴,故曰,三阴在手,而主五脏。所以本篇止言五脏,而不及六腑。然
胃亦府也,而此独言之,何也?经所谓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也,故胃气当于此察之。又《五脏别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
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然则此篇虽止言胃,而六腑之气亦并见乎此矣。“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脉也。五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后以候胸中。胸中者,鬲膜之上皆是也。“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后以候膻中。膻中者,即心包络之别名也。
按五脏所居之位,皆五行一定之理。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关。此即河图五行之次序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此重申上下内外之义也。统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半部为后。盖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竟者,尽也。言上而尽于上,在脉则尽于鱼际,在体则应乎胸喉也。下而尽于下,在脉则尽于尺部,在体
则应乎少腹腰足也。按此篇首言尺,次言中附上而为关,又次言上附上而为寸,皆自内以及外者,盖以太阴之脉,从胸走
手,以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也。故曰,凡人之脉,宁可有根而无叶,不可有叶而无根。
又按内外二字,诸家之注,皆云内侧。若以侧为言,必脉形扁阔,或有两条者乃可耳。不然,则于义不通
矣。如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下竟下者,皆内外之义也。观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以上三爻为外卦,以下三爻为内卦,则上下内外之义昭然矣。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者,察也,求也。凡诊脉先推求于外,若但沉脉而无浮脉,是有内而无外矣,故知其病在心腹而有积也。
“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求于内,浮而不沉,则病在外而非内矣。惟表有邪,故身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清者,冷也。推求于腰,上部则脉强盛,下部则脉虚弱,此上盛下虚,故足清冷也。上下有二义∶以寸关尺言之,寸为上,尺为下也;以浮中沉言之,浮为上,沉为下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推求于下部,下部有力,上部无力,此清阳不能上升,故头项痛。或阳虚而阴凑之,亦头项痛也。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按之至骨,肾肝之分也。脉气少者,言无力也。肾水虚故腰脊痛,肝血亏则身有痹也。
按本篇上竟上者,言胸喉中事,下竟下者,言小腹膝足中事,分明上以候上,下以候下,而叔和乃谓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云云,伪诀遂有左心、小肠之说。
不知自秦汉而下,从未有以大小肠取于两寸者,扁鹊、仲景诸君心传可考,伪诀何能以手障天也。
五脏不同,各有本脉。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涩而短。肝在左关,沉而弦长。肾在左尺,沉石而濡。右关属脾,脉象和缓。右尺相火,与心同断。
心肺居上,脉应浮。肾肝居下,脉应沉。脾胃居心肺肾肝之间,谓之中州,脉亦应在浮沉之间。心肺同一
浮也,但浮大而散者象夏火,故属心;浮涩而短者象秋金,故属肺。肝肾同一沉也,但沉而弦长者象春
木,故属肝,沉石而濡者象冬水,故属肾。脉和而缓,气象冲融,土之性也,故属脾。右肾虽为水位,而相火所寓,故与左寸同断也。
又按呼出者心与肺为阳,故心肺之脉皆浮。心为阳中之阳,故浮且大而散;肺为阳中之阴,故浮而兼
短涩。吸入者肾与肝为阴,故肾肝之脉皆沉。肾为阴中之阴,故沉而且实;肝为阴中之阳,故沉而兼长。
脾为中州,故不浮不沉,而脉在中。若赵正宗本《难经图说》,以土居金木水火之中,两关宜皆属脾;肝
既为阴,不宜在半浮半沉之左关。不知越人推明《素问》之义,约而可守,不必转滋议论也。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之末,和缓不忒。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此言四季各有平脉也。天地之气,东升属木,位当寅卯,于时为春,万物始生。其气从伏藏中透出,如一
缕之烟,一线之泉,在人则肝应之,而见弦脉。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
直以长《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者是也。气转而南属火,位当巳午;于时
为夏,万物盛长。其气从升后散大于外,如腾涌之波,燎原之火,在人则心应之,而见钩脉。即《玉机真藏论》所谓其气来盛去衰;《平人气象论》所谓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者是也。
气转而西属金,位当申酉;于时为秋,万物收成。其气从散大之极自表初收,如浪静波恬,烟清焰息,在人则肺应之,而
见毛脉。即《平人气象论》所谓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者是也。气转而北属水,位当亥子;于时为冬,
万物合藏。其气收降而敛实,如埋垆之火,汇潭之泉,在人则肾应之,而见石脉。即《玉机真藏论》所谓
其气来沉以搏;《平人气象论》所谓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者是也。以上经论所云四时诸脉,
形状虽因时变易,其中总不可无和柔平缓景象。盖和缓为土,即是胃气,有胃气而合时,便是平脉。
《玉机真藏论》云∶“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溉四旁者也。”今弦钩毛石中有此一种和缓,即是灌溉四
旁,即是土矣,亦即是脾脉矣。以其寓于四脉中,故又曰∶“善者不可得见。”《平人气象论》亦云∶“长夏
属脾,其脉和柔相离,如鸡践地。”察此脉象,亦不过形容其和缓耳。辰戌丑未之月,各有土旺一十八
日,即是灌溉四旁之义。故分而为四,有土而不见土也。若论五行,则析而为五,土居其中,是属长夏。况
长夏居金火之间,为相生之过脉,较他季月不同,故独见主时之脉。二说虽殊,其义不悖,当参看之。所
谓太过不及者,言弦、钩、毛、石之脉,与时相应,俱宜和缓而适中,欲其微似,不欲其太显;欲其微见,不欲
其不见。今即以一弦脉论之,若过于微弦而太弦,是谓太过,太过则气实强,气实强则气鼓于外而病
生于外。脉来洪大、紧数、弦长、滑实为太过,必外因风寒暑湿燥火之伤。不及于微弦而不弦,是谓不及,
不及则气虚微,气虚微则气馁于内而病生于内。脉来虚微、细弱、短涩、濡芤为不及,必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害。其钩、毛、石之太过不及,病亦犹是。
循序渐进,运合自然;应时即至,躁促为愆。上古《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秋不数,冬不涩,是谓四塞。”谓脉之从四时者,不循序渐进,则四塞而
不通也。所以初当春夏秋冬孟月之脉,则宜仍循冬春夏秋季月之常,未改其度,俟二分、二至以后,始
转而从本令之王气,乃为平人顺脉也。故天道春不分不温,夏不至不热,自然之运,悠久无疆。使在人
之脉,方春即以弦应,方夏即以数应,躁促所加,不三时而岁度终矣。其能长世乎!故曰,一岁之中,脉象
不可再见。如春宜弦而脉得洪,病脉见也,谓真藏之气先泄耳。今人遇立春以前而得弦脉,反曰时已
近春,不为病脉;所谓四时之气,成功者退,将来者进。言则似辨,而实悖于理矣。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