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外科精要>第8章

第8章

前症若脉沉实,大便秘结,宜用前药驱逐积毒。若发热作渴,饮食如故,大便如常,属胃经实热,用竹叶石膏汤以清胃热,生津液。若发热作渴,饮食少思,大便不实,属胃经虚热,用竹叶黄汤以补胃气,生津液。若发热恶寒,若内热晡热,口干作渴,属气血不足,用八珍、麦门、五味以补肝脾,生精血(余见附录用药关键)。
将安发热作渴第四十八李氏云:凡疽愈后忽发渴,而不救者十有八九。或先渴而患疽者,尤为难治。急用加减八味丸,可免前患,如能久服,永不作渴,亦无疽症,且气血皆壮,真神剂也。
前症属肾水枯涸,虚火上炎。口干作渴,饮水无度。或舌黄作裂,小便顿数;或痰气上壅,烦躁不宁;或二三年先作渴饮水;或口舌生疮,两足发热,痰气上壅;或疮愈三四年而口干作渴,小便频数,急用前药,多有复生者。能逆知其因,预服前丸,可免此患。
若兼手足厥冷,真阳虚也,宜服八味丸。大凡疮后,审其肾水不足,用加减八味丸;中气虚弱,用补中益气汤;气血虚弱,用十全大补汤,阳气虚寒加姜、桂,如不应,用八味丸。
加减八味丸地黄(酒拌九蒸九晒八两杵膏)干山药山茱萸(去核)五味子(炒各四两)肉桂(一两)牡丹皮白茯苓(各三两)泽泻(切片蒸五次焙三两)上各另为末,入地黄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五更初未言语前,白汤下。
李氏云:一贵人病疽未安而渴,日饮水数升。余用前方,诸医云:此药若能止渴,我辈当不复业医矣。仍用木瓜乌梅等味,渴愈甚。用前方,三日渴止,久服气血益壮,饮食加倍。
前方非特可治前症。夫人之生,以肾为主,凡病多由肾虚而致。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剂,最宜用之。
忍冬丸治渴疾既愈,预防发疽。先将忍冬草入瓶内,后入无灰酒,微火煨一宿,取出晒干,少加甘草,俱为末,又以所浸余酒调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温酒下,又能治五痔诸瘿。
黄六一散常服,终身可免痈疽,实治渴补虚之剂也。
绵黄(六两用淡盐水润饭上蒸)粉草(一两半生半炙)上为末,每服二钱,侵晨日午,白汤调下。不应,作大剂,水煎服。古人号黄为羊肉,可见其能补也。
忍冬丸,解热毒消渴之药也。六一汤,补气虚作渴之药,用之无有不验。
口干作渴症不同第四十九李氏云:痈疽已安之后,或未安之际,口舌燥黄如鸡内金者,乃肾水枯竭,心火上炎,此症最恶。古人云,玉华池竭七朝亡。若误投以丹药,祸在反掌,急用加减八味丸,桑枝煎五味子汤,以滋补之。
前症若不慎房事,亏损真阴,而虚火上炎,亦多患此。若发热作渴,或口舌生疮,或小便频数,或茎中作痛,亦宜用前药(详见附录用药关键)。
桑枝方大治口渴。取嫩桑枝细切一升炒,以水三升煎一升,日服五七剂,更多尤妙。
抱朴子云:疗风痹干燥,臂痛香港脚,四肢拘挛,上气眩晕。久服补肺消食,利小便,轻身聪明,令人光泽,其功不能尽述。
桑枝补血气,生津液,轻身明目,补肺肾之良剂也。
五味子汤治肾水枯涸,口燥舌干。
五味子(一两)黄(炒三两)人参(二两)麦门冬(一两)粉草(炙五钱)上每服五钱,水煎,日夜服五七剂。
前药乃六一散、生脉散之复方,滋化源之良剂,若肾水既涸,虚火上炎,而口燥作渴者,须佐以加减八味丸(详见附录用药关键)。
发热属肾虚第五十李氏曰:一发背之热,未有不自肾虚而得之者,必须五更服加减八味丸。
前论诚为启发后人,垂惠永久。盖发背脑疽,皆由肾经湿热,虚火上炎,中传恶症;若非加减八味丸滋肾水以制心火,补中益气以生化源,欲望其生,难矣。启玄子云: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益其肾。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水之少。
窃谓无火者,当用八味丸以益其心;无水者,当用六味丸以滋其肾(治验见前四十二论)。
将安当补气血第五十一李氏云:疽疾将安,每日当服十全大补汤,以补气血,宜与排脓内补十宣散相间服。
前云溃疡属气血俱虚,固在所当补;若患肿疡而气血虚弱者,尤宜预补,否则虽溃而不敛矣。凡大病之后,气血未复,多致再发;若不调补,必变为他症而危。成误以为疮毒复发,反行攻伐,速其不起,深可为戒也(详见附录用药关键)。
服药快捷方式第五十二李氏云:凡患疮疽而肾脉虚者,急服补药。尚恐有误,如鹿茸、附子之药,是犹抱薪救火,反益其势,而平补之药,亦难奏功。有一贵人,苦疽,诸药无效。愚谓服山药丸,于五更初,物欲未接之际,肾门未开之时,如法服三日,脉症平复。若肾经沉寒痼冷,鹿茸、附子之药,斯可用矣。
前方诚有回生之功,治法见前论。
加味十全汤治痈疽溃后,补气血,进饮食。
人参黄(盐水炒)熟地黄(自制)当归身(酒洗)茯苓(各一钱)川芎(七分)粉草(五分)桂心(三分)橘红(一钱)乌药(五分)白芍药(一钱)白术(炒一钱五分)五味子(五分)上水煎服。
前方若肿疡溃疡、气血虚弱者,用之有效。更审经络时令尤善。
人参内补散芍药(炒)黄芩(炒)茯苓(各一两)粉草(炙一两)桂心人参(各一两)麦门冬当归(酒浸炒)熟地黄(自制)木香(各二两)上每服五钱,姜枣水煎。
前方若气血虚弱,固宜用之,但黄芩泻肺,麦门寒中,木香行气,须有是病而后用是药可也。
神效托里散治一切痈疽发背肠痈。
忍冬叶黄(盐水炙)当归(各五钱)粉草(二钱)上酒煎服,敷患处。
前方乃托里消毒之良剂也。若欲发表攻里,各有主方。
排脓内补十宣散(一名十奇散,一名内补散,治疮伤未成速散,已成速溃,脓毒自去,其效如神。)人参当归粉甘草(炒)川芎黄(盐水炒各二两)防风浓朴(姜制)桔梗(焙各一两)香白芷(五钱)官桂(三钱)上为末,每服三钱,无灰酒下。日夜数服,愈后再服,以杜后患。木香汤亦可。
前症若阳气阴弱,风寒郁滞,而不能溃散,宜用此方。若热毒壅结而不能溃散,宜用托里消毒散。若气血虚弱而不能溃散,宜用参托里散。
调节饮食当平胃气论第五十三论曰:《素问》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大凡疮疽,当调脾胃。
盖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主养四旁,须进饮食,以生气血。宜用茯苓开胃散、人参内补散、内补十宣散。
人参顺气散治滞气,健脾胃,进饮食。
乌药(一两五钱)白茯苓真苏子(微炒)人参(各一两)青皮粉草(炙各五钱)白术(麸炒)白芷(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姜枣水煎服。
前方因脾肺肾气盛壅遏,宜用此以泄之。若气虚壅滞,必用益气养荣汤以调补之。今之患者,多因气血受伤,当随症而施之。
茯苓开胃散治胃气不开,饮食不进。
白茯苓(一两)粉草(炙五钱)枳壳(麸炒黄三钱)上为末,每服一钱,盐汤调下。
前症若胃气郁滞,宜用前方。若胃气虚弱,用四君子汤。若胃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若脾气虚弱,用六君子汤。若脾气郁结,用归脾汤。
李氏曰:胃气弱,不进饮食,合服嘉禾散,每五两加人参、丁香、沉香、白豆蔻各二钱。有一贵人,苦疽,用药失序,脾虚不食。余欲用嘉禾散。或云,内有丁、沉香,乃别服药。不效。仍用前散,饮食顿进。
前症详见附录用药关键。
成漏脉例第五十四经云:陷脉为漏,留连肉腠。盖脉得寒则下陷,凝滞肌肉,故曰留连肉腠。是为冷漏,须用陷脉散、桂附丸温补之。
疮疡为漏,皆因元气不足,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或寒气相搏,稽留血脉,腐溃既久,阳气虚寒,外邪乘虚下陷,即成是患。若治其初患,当内用参、、归、术温补脾胃,外用桑枝、葱、熨接阳气,使自消散。若久而不能成脓,亦用前二法补助以速之。若脓既成而不溃,用艾于当头灸数炷以出之,却服十全大补汤。患者又当慎起居,节饮食,庶几收敛。若用冷针开刺,久而内出青脓,外色黑黯,或误用生肌散速其收敛,反助其邪,必成败症。
陷脉散治漏疮,治远年瘿瘤,惊惕卧寝不安,肢体掣痛。
干姜(炮)琥珀(另研)附子(炮去皮脐)大黄(煨各一两)丹参(三两)石硫黄(另研)白石英(另研)钟乳粉(另研)乌贼鱼骨(各研半两)上为末,用猪脂和敷死肉不消者,加朴硝二两。
神效桂附丸治阳气虚冷漏诸疮。
桂心附子(炮米醋浸碎三五次去脐火干)浓朴(姜制)粉草(炙)白术(炒各一两)木香(一钱)乳香(另研二钱)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汤下。
神效栝蒌散治乳痈瘰,与立效散间服。
黄栝蒌(子多者一个杵)当归尾(五钱)甘草节(半两)没药(一钱另研)上用酒三碗煎一碗,分三次服,未成即消,已成即溃。
前方乃总治疮疡之良剂。若治乳痈,当审其因。盖乳房属阳明胃经,乳头属厥阴肝经。若怒动肝火,阳明血热,宜肝清热。痛寒热,宜发表散邪。肿痛甚,宜清肝消毒,并隔蒜灸。不作脓或脓不溃,托里为主。不收敛或脓清稀,补脾胃为主。脓出反痛或发热作痛,补气血为主。肿作痛,或晡热内热,补血为主。饮食少思,或作呕吐,补胃为主。饮食难化,或作泄泻,补脾为主。劳碌肿痛,补气血为主。怒气肿痛,养肝血为主。若为儿口所吹,而发肿痛,须吮通探散,否则成痈矣,亦治以前法。若妇人经一二载溃者、名曰乳岩,不治(详见《校注妇人良方》、《外科枢要》)。
立效散治痈疽瘰。
皂角刺(半斤细锉炒赤)粉草(二两)乳香(另研)没药(另研各一两)栝蒌(五个连皮细研)上为末,每服一两,好酒煎服。
前方治痈疽瘰、解毒止痛通用之良剂也。若瘰寒热痛肿赤,乃肝经气病,当清肝火以养肝血。若寒热既止而核不消,乃肝经之血亦病也,当养肝血以清肝火。若初如豆粒着于筋肉,色不变,内热口干,精神倦怠,久不消溃,乃肝脾亏损,当健脾土,培肝木。《外台秘要》云:肝肾虚热,则生矣。《病机》云:瘰不系膏粱丹毒,因虚劳气郁所致,补形气,调经脉,其疮自消。若误下之,必先犯病禁经禁矣(详见《校注妇人良方》、《外科枢要》)。
生肌散治疮口气滞郁热,肌肉不生,而不收敛者。
木香槟榔黄连(各等分)上为末,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