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面援引的发言的结束部分和对佩吉先生的调查来看,罗伯特·皮尔爵士似乎认为,在创造暂时繁荣方面,最有效的刺激方法是强制发行金市或面额为1英镑的银行券,次有效的方法是在政府鼓励下由英格兰银行大量发行纸币。
无论利率的下降最终会对我国的繁荣产生什么样的长久影响,以下一点①在通货学派看来,纸币就是公众手中的银行券。
都十分清楚,暂时的繁荣不是大幅度降低利率的必然的或直接的结果。在罗怕特·皮尔爵士说我引述的那些话时,即1842年8月,利率已降至若干年的
最低水平,但确定无疑的是,经济并未恢复繁荣,哪怕是极其短暂的繁荣。因此,不管他两年前征求佩吉先生的意见时是什么看法(那时的利率仍较
高),他都不能再认为,纯粹的有证券担保的预付,即,英格兰银行的贷款或贴现(总是假定,证券是平常的)会产生预想的效果。不知他为什么认为
增发银行券会创造暂时的繁荣。我们如此深入地讨论罗伯特·皮尔爵士所假定的情况,是要表明,英格兰银行同地方银行一样,并不能随意扩大发行额,并不能在萧条时用比平时
多的存款或金块购买证券;还要表明,通常的那种说法,即英格兰银行和地方银行可有意扩大其发行额,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们实际上没有能力直接增
加市面上流通的银行券的数量,这里所谓市面上流通的银行券,指的是经常转手、并在日常交易中执行货币职能的银行券。
英格兰银行突然被迫提供5,000,000镑抵押贷款时,可能凑巧遇到以下一些情况,如贸易在扩大,物价在上涨,或地方银行纸币的信用在下降;
这些情况会吸收一部分英格兰银行增发的款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部分增发的款项会返回英格兰银行,有些作为存款返回来,有些返回来兑换银行券
(不是兑换黄金,因为国内流通领域并不需要黄金)。但在这里所假设的情况下,即使英格兰银行不增发银行券,存款人、贴现或金块的流入也会导致银行券增加。
依据上述观点,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地方银行还是英格兰银行都没有能力(因为它们的预付是以证券担保的,纸币是可以自由兑换的)直接
扩大其发行额;有人仅仅依据流通银行券数量的增减,便一口咬定英格兰银行在有意扩大或缩小发行额,这是一种错误的类推,忽视了两种不同发行的
区别,一种所谓发行实际上是“以证券作担保”进行的预付,另一种是政府银行券即纸币的发行,只有后一种发行的数额能够按发行人的意愿增加。
第十二章论通货数量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1840年,下院发钞银行委员会对证人的大部分询问,都是要证人发表对一些术语的看法,用这些术语可指明各种交换手段并对它们加以分类。这些证人被分别要求说明他们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
“货币、通货和流通”等术语的,井被要求说明他们是否把英格兰银行的存款和汇票包括在这些术语的含义内。
这么重视确定这些术语的定义,似乎是由一种在发钞银行委员会的成员
①中占有明显优势的观点引起的,这种观点认为,在各种信用券当中,只要确定了应把哪些视为能给予人们购买力的货币或通货,也就得到了一种标准,可以用来衡量或检验一些重要因素的影响,不仅贸易和信用的状况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一般物价水平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并认为,商品的价格,虽然在每一特定情况下会受供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也或多或少受到货币或通货数量变化的直接影响。讨论通货问题的绝大多数出版物都明确假定或①隐含地假定,货币(不管给其下什么样的定义)的数量会直接作用于物价。
不仅是通货学说的公开拥护者,而且大多数对通货问题感兴趣的公众,都显然认为,就对市场的影响而言,银行券数量的增减类似于政府法定纸币数量的改变;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物价受到流通银行券数量变化的直接影响,他们不如区别地把银行券一律称为纸币。
这种错误观念是由于忽视发行方式和发行目的的差异而造成的。我尚未见到各委员会的调查或有关通货问题的大量出版物讨论过这一点。实际上它们似乎都假定不存在这种差异,因此,任何试图对此进行解释的尝试都被看成是多余的。例如,波特先生在其《论国家的进步》这部具有很高价值的着作中有关通货的一章里,认为发行数量会对物价产生很大影响,并仅仅满足于指出:
“没有必要详细解释通货的过度发行会以何种方式引起一般商品价①格的上涨。”所以,无论对这一点作多么简单的说明都是必要的。我不能不认为,如果他停下来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他就可能修改他在那里所表达的通货数量对物价产生影响的观点,并可能使他对这种观点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他为了说明这种观点,还列了一个表)。只需稍微思考一下就会看出我在这里所提到的这种差别的重要性。①
根据国际汇兑状况来调节发行这种说法,像通货理论中的所有其他术语一样,对实际过程的描述是十分
模糊的。人们也许认为,那些声称根据国际汇兑状况来调节发行额的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们,密切注视着行
情的变化,依据行情是有利还是不利,调节他们的发行额,或者更确切地说,调节他们的贷款。实际上根
本没有这回事。他们完全是根据金块的流入和流出状况行事的。只有外汇经纪人能判断行情,估计贴水以
及日期和距离。说地方银行能判断行情,这真是天大的笑话!帕尔默先生1832年向银行特许状委员会提供
的证词,明白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122.“您如何根据国际汇兑状况来调节发行?通过把银行券换成金银输出
到国外。”123.“您是根据国际汇兑状况的报表来调节发行,还是根据国际汇兑状况对英格兰银行
产生的影响来调节发行?根据对英格兰银行产生的影响。”125.“当您看到国际汇兑状况有产生这种影
响的趋势时,您难道有时不预计对黄金的需求仑对莫格兰银行产生实际的影响吗?不,我们只等待着
实际的需求。”非常清楚,事实上,董事们仅仅受和仅仅可以被他们财富的状况所引导:描述实际过程
的词语不应是“根据国际汇兑状况未调节流通”:而应该是“根据金块的流出或流入调节证券。”①《物价史》第3卷第198页。①十分明显,这里所说的货币,证人指的是资本,以区别于纸币。政府发行不能自由兑换而强制流通的纸币,通常是用于支付:
1。君主亦即统治者的个人消费。2.公共工程和公共建筑物。3.文职人员的薪金。4.陆军和海军费用。
很显然,政府所发行并如此支付出的纸币,不会回到发行人那里,将成为一种新的需求来源,被迫进入各条流通渠道。因此,每一次新发行超过一定水平之后
(以前的发行已使物价和工资上涨至这一水平,并使兑换率下降至这一水平),立即就会使商品价格和工资进一步上涨并使兑换率进一步下跌:贬值幅度与强制增加的发行数量相等。①
由此可见,强制发行的纸币和我国的银行券之间的区别,不仅在于它们的可兑换性对其数量所作的限制,而且还在于发行的方式。后者仅仅发行给那些有权得到黄金而宁愿持有银行券的人;所需要的数量是多些还是少些,取决于如何使用银行券。因此,银行券的数量是需求的结果,而不是需求的原因。
另一方面,政府强制发行的纸币在增加发行的期间,却会作为一种初始的原因而直接对物价和收入产生影响,构成对货币新的需求源泉,而其相对于黄金而言的价值则在降低,但其名义价值却保持不变。
在通货可以自由兑换的情况下,若给定实际的和临时的商品供给,则需求的大小将不是取决于流通货币总量,而是取决于构成各阶层收入的货币数量,这些收入名之日租金、利润、薪金和工资,其价值用黄金表示,用于本期支出。
亚当·斯密博士在我引用过的那段话(第34页)中说:“在不同的商人之间流通的商品价值,决不会超过在商人和消费者之间流通的商品的价值;商人所购买的任何东西最终都要卖给消费者。”因而,毫无疑问,商品进入消费状态时的价格
(其结果是生产中消耗的资本得到偿付),就比其它任何价格更适宜看作是一般价格。
生产成本将决定供给是否和在什么程度上继续下去,但在给定的供给状态下,有效需求的大小将由消费者能够和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衡量。消费者的购买力取决于他们的收入;而衡量购买力大小的尺度,正像我刚才说的,是指定用来购买即期消费物品的那部分收入。
公众用于即期支出的各种收入中,最大的部分是由工资构成的。从每周挣5镑或5镑以上的熟练工匠,到每周挣20先令到先令不等(这种收入包括其家人挣得的工资)的零工和普通工人,情况都是如此。因此,假设生产成本没有任何变化,目前的和临时的供给也没有任何变化,则各种收入的增加
(其中工资占最大部分),将使一般价格上涨;而工资的下降,将使物价下跌。
如果一种或更多的消费物品的价格由于需求减少而下跌,而且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持续一段时间,则供应将减少,直到供应的缩小使价格上升,能再次补偿成本为止。或者,如果某种物品的生产成本由于某些永久性的原因而上升,而消费者的收入受到限制,如果这种物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并且如果供给减少而使价格上涨的话,则需求将永久性地减少,这种物品的生产量
①提问和回答都错了。前者假设必须用英格兰银行券进行支付,后者则默然同意这种推测的必然性:实际
上这种支付可以,而且通常确实也大都是通过在票据交换所相互抵消而完成的。和消费量也将减少。但是,给定生产成本,并排除季节变化的影响,和其它
影响供给的意外情况,那么,正如我说过的,在一定的价格之下,消费数量(这是检验有效需求的标准),将取决于不同社会阶层用于购买即期消费物品的那部分收入。
通货理论虽然把汇票和银行券区别了开来,但却忽视了信贷、资本和通货的不同特征,也没有把批发交易和零售交易区别开来,它因此而得出了一
些错误的实际结论。为说明这一点,让我从诺曼先生致查尔斯·伍德先生的信(第43页)中援引下面一段话,根据诺曼先生的观点、这句话是要表明汇票对价格的常见影响:
“A购买B的棉花,按先前价格的10%预付一笔款项,为此开具承兑汇票,规定三个月之后付款。在这个时期结束时,或在一次或多次延期后,这张汇票必须用现有通货支
付。如果没有足够的货币维持上述价格,价格必然下跌,B将因这笔交易遭受损失。但如果价格普遍上升,则将刺激棉花的进口阻止棉花的出口,或阻止棉织品的出口,最后的结
果可能是使棉花的价格低于最初的价格,下降幅度同最初的上升相等或大于最初的上升,可以说,这种设想的情况很好他说明了汇票对价格的常见影响。”
这里,汇票被假设对价格产生影响,即,假定汇票是价格的原因:而事实正好相反。
第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