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罗荣桓军事文选合集(下)>第44章
注[1]不插红旗就插白旗,指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过程中,受”左倾“思想影响下的习惯用语。如被认为是表现好的叫插红旗,否则就叫插白旗。
[2]中央作了决定,指一九五八年二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发出《下放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的指示》。同年九月总政治部作出关于各级干部每年下连当兵一个月的规定。
①本文是罗荣桓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员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摘要。刊载于一九五八年九月二十二日出版的《解放军报》。整理时略有删节。
四十一章关于山东的抗日战争与济南军区战史编辑室同志的两次谈话①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日——一九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一、关于编写山东抗日战史的方针方法写军队历史不能不涉及党史,军队历史就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写战争史。
抗日战争中山东哪些人犯错误,根本不必提名,但原则问题要谈清楚,如以我为主,还是”建设共同根据地“?这就是原则问题。但我们根本不必说是不是路线问题,只写发生了一些什么问题就是了,至于犯错误的具体细节、谁说的、谁作的等等都不必写。
山东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好的,包括一些犯过错误的同志。一些个别的局部的缺点错误可以不写,也不要牵涉到哪些人负责,有些经验教训可以从正面去写。写的时候,应按山东抗战的过程划分几个历史时期,用一条红线串起来,并阐明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
无论写抗日战争史或是解放战争史,都以根据地作主题为好,不以部队为主来写。因那只能解决战术问题,而不能解决战略思想问题。脱离整个政治形势去写是写不好的。如平型关战役,主要是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如果单写伏击战就失掉了它的政治意义。
梁山战斗抓俘虏多就是第一,还缴了几门炮,写时必须说明当时大家对平原作战无信心,战后说平原一样可以作战,可以消灭敌人。假使不这样写就一定看不出问题来。有些战斗不能单纯看成是一个战斗,而是有着一定的政治意义。总之,要说明思想观点,解决了什么问题。
山东人民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贡献是很大的,出兵总数在百万以上,现在山东籍的干部遍布全国,有好几个军是从山东发展起来的。山东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定地跟着党走。到抗日战争末期,山东是比较大的一块根据地,有一千几百万人口。所以对山东人民的功绩应有足够的评价。
没有山东根据地,解放战争初期华中的收缩阵地,就没有立足之点;没有山东根据地,要集中那样多的兵力进军东北,以及对大江南北的作战支援也将是很困难的。
二、山东抗日战争的几个发展阶段山东抗日战争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韩复榘退出山东,我党组织发动群众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开展游击战争,这是第一阶段,即开始发展的阶段。
七七事变以后,平、津相继失陷,日军分兵沿津浦路南犯。日军侵入山东后,山东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和国民党官吏纷纷逃跑,丢下了很多枪支,出现了很大空白。当时我党即提出,把坚持山东抗战的责任独立自主地担当起来,并发出”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要求各地的党组织迅速发动组织群众,抓紧时机举行起义。在我党的领导下,山东各地人民的抗日武装起义风起云涌,有声有色。开始,起义队伍中仅有少数党员作骨干,主要靠平津流亡学生、从济南退出的学生、从监狱放出的我党党员①本文是罗荣桓与济南军区战史编辑室的负责人于一九五九年六月二日和一九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两次谈话。
和一部分国民党军队的流散军人,搜集一些民间枪支和争取改造一些掌握在爱国人士手里的地方武装。那时,党的基础很差,没有斗争经验。我们不能责备他们没有建立根据地的观念。秀才造反是造对了,发动了武装。这个时期徂徕山、长白山、天福山、牛头镇、十字路、泰西、湖西、鲁西北、冀鲁边、苏鲁边等地发动的武装起义,都要在战史中写上一笔,只有这样,才能看出这个阶段党领导山东人民武装起义的全貌。
(二)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为山东地区抗日战争的第二个阶段。
为了加强对山东抗日工作的领导,把山东的武装斗争统一起来,党中央从延安调来了大批党员、干部(其中还有一些是红军干部),并指示,将山东的基本武装组建成几个支队,恢复和使用八路军的番号。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
这个时期的形势是:山东已完全沦为敌人后方,敌人的矛头主要向南,控制中心城市、重要港口以及铁路交通线,对我山东腹地广大平原还没有开始大的”扫荡“。这种形势为我党领导山东人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这时国民党在山东也乘机发展武装,企图恢复其统治。
一九三八年初,韩复榘被处决,蒋介石委任沈鸿烈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并派军阀石友三部由豫北入鲁。原在山东内地的和逃跑后又窜回的一些国民党分子、旧官吏及地主豪绅等,也纷纷扩充势力,自立旗号,到处委派专员、县长,限制与破坏人民的力量。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和毛主席多次指示山东我党,要以我为主,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正确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但是中央这些指示没有很好地贯彻,我们对于独立担当山东抗战事业,建立以我为主的根据地的思想是不很明确的,也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政权。
放手发动群众,搞农民运动,是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根本保证。只有减租减息搞好了,农民才能够充分发动起来。农民运动要和武装斗争相结合。
但鲁南就曾有过”搞农会不能搞武装斗争“,”农民掌握枪杆子没有用“等错误说法。搞农民运动不要武装斗争是奇怪的,实际上必须把发动武装斗争和发动群众结合起来,不搞群众武装斗争,军队也是巩固不了的。”以我为主“就是要以充分发动群众作基础,没有群众作依靠,”以我为主“就成了一句空话。沈鸿烈、石友三他们有统治经验,他们一进山东就立即抓地盘、抢政权,很快获得了战略上的有利地位。而我们当时没有明确坚定的战略眼光,对根据地的重大意义重视不够,所以对某些战略要点,特别是某些重要山区,没有及时予以控制,或因局部困难而轻易退让。人家控制了一些重要山区,把我们逼到外围平原地区和铁路沿线,使我无所依托。
当时党中央、毛主席的方针是在敌后要以我为主,我们吃够了”一切通过统一战线“搞”共同根据地“的亏,弄得自己几乎无立足之地。本来,当时环境较平静,没有大的”扫荡“,一九三八年萧华纵队也已进入冀鲁边,第六八五团进到了湖西,鲁西、鲁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形势是很好的。那时如果能充分发动群众,早抓政权,早抓根据地建设,发展群众武装,山东的形势是会更好一些的。但直到成立了分局、山纵,还没有充分地发动群众,沂蒙山区主要部分都给人家了。
(三)第一一五师入鲁直到山东实现一元化领导为第三阶段。
除了萧华纵队和第六八五团以外,第一一五师师部和第六八六团于一九三九年三月进入鲁西,九、十月间进入鲁南。那时日军回师山东,占据了大部分县城,并开始”扫荡“平原。国民党在山东也调整部署,加强实力,积极反共。于是,在山东战场上,形成了敌、顽、我日趋尖锐复杂的三角斗争形势。
一九三九年春,国民党于学忠部两万余人先后进入山东,抢占了沂蒙、莒日、临费等重要山区;国民党沈鸿烈部也由鲁北进入鲁中山区,抢占了沂鲁山区的要点东里店,并积极向我制造磨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