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罗荣桓军事文选合集(下)>第5章
⑤关于这次的编制,一为适应形势的需要,要运用在前线,又要照顾到后方地方的坚持。师的编制三个团,两个主力团,一个次等团,保持突击力量。
再就是警备旅在主力作战的翼侧担任作战任务。在扩编中新地区的武装一点不要动,只将根据地内地的部队尽量抽出来,县大队主要管理后方交通、俘虏等等。执行任务三个月后成为新的补充部队。部队的编制,甲种团二千五百人,乙种团二千人,丙种团一千五百人为满额。
注释[1]张景月,时任国民党军鲁中军区副司令兼保安第三师师长兼第十四行政区专员。
[2]王洪九,时任国民党军鲁南军区挺进第二十纵队司令、第三行政区专员兼第二十八支队支队长。
①本文是根据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谢有法的笔记整理的。
[3]申从周,时任国民党军鲁南军区保安第二师师长兼第一行政区专员。
五章为执行中央关于发展东北的部署①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九日一十一月十四日)
一、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九日)中央迅速坚决发展东北的任务以及分配山东担负的任务,我们完全同意。分局决定:
(一)萧华[1]带司、政、供各一部得力干部及周赤萍(鲁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刘西元[2](分区政委)、军分区司令两个(赵杰[3]、吴瑞林[4]),二十日去胶东到沈阳,到后均改名字。
(二)派部队:万毅[5]率三个小团一个大团并带各种干部七十余人;另胶东军区副司令兼师长吴克华、政治部主任兼师政委彭嘉庆带三个团及师亘全部;另渤海军区副政委刘其人、分区司令刘贤权带一个团。共五个大团三个小团,从各原地争取一周内全部出发,并遵照中央指示要点,放下武器,脱下军装,以东北难民身份前(三)抽十个团全套干部,分配鲁中、滨海各三个团,军直、渤海、胶东、鲁南各抽一个团干部。
估计以上部队及团干部可发展三十个团之用。
(四)地方党政民干部,省政府秘书长、分局社会部长刘居英可任省主席,林一山、于克(胶东区委)可任市长,另有专员、工会、公安、财政、地委书记、县区各种干部可调三、四百人。
(五)以上各部干部有的己准备出发,有的正调集,随到随走。
(六)山东成立新团正组织中,连主力可编五十个,但因夏季伤亡较大,地方武装编团缺干部甚多,技术兵种干部更无基础。
(七)以上所调暂为第一步计划,倘不减弱对顽作战力量,以后尽力再调,以完成发展东北所需力量。山东缺乏干部甚多,希华中给知识分子干部三百名。
①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后,罗荣桓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东北方面主要靠山东出兵”的指示,与山东军区其他领导人组织山东部队六万亲人,地方干部四千余人,分三批经海、陆两路北上东北。本文由七份电报集成,前两份是由罗荣桓与黎玉共同签发的,第三份是由罗荣桓与黎玉、李作鹏共同签发的。第四、五、六、七份是由罗荣桓签发的。罗荣桓于十月底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政治委员。
二、致林萧、中央、彭真电(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四日)(一)山东已决定调赴东北及冀东之部队:胶东六个团,万毅两个团,由胶东经海上赴东北。万毅、吴克华,已于二十二日起程。萧华可于数日内赶到海岸。
(二)渤海三个团,由刘其人率领,已要其从渤海经海上进到冀东,拟在乐亭登陆。滨海主力两个师,走此路线,准备参加冀东作战,可于本月底开始向渤海运动。
(三)其余抽调之十个团的干部,将不断由胶东出口。
(四)山东的主力抽调,要由华中部队接替,主要是对徐州方向的作战。
现我沿津浦线,还有主力约三个师,但很难集中使用。我已准备在胶济路东段南侧地区,另成立一个师。
(五)请中央催华中陈、饶[8]来山东,首先以主力三个团跨过陇海路在郯马地区集结,或在峄县地区集结。
三、致军委、饶张[9]电(一九四五年十月四日)(一)山东向东北、冀东开进的部队,计有万毅两个团,胶东六个团,渤海六个团,滨海两个师六个团;现鲁中两个师六个团,军区特务团一部及教导团全部,亦准备随时出动,共计六万人以上。因部队分散作战,集中困难,临时化装,搜集船只,尤其渡海,依赖胶东、渤海负责组织出口,致使行动迟慢,失去大量海运时机,现除万毅两个团,胶东六个团,设法继续海运外,其余部队,均准备从陆路前进(已有部队陆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