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周易注>第52章

第52章

(9)夫虚己存诚,则众之所不迕也。躁以有求,则物之所不与也。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1),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2),於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3)?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4)。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5)。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6)。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7),其事肆而隐(8),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9)。《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10)?是故履,德之基也(11)。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12)。恒,德之固也(13)。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14)。困,德之辨也(15)。井,德之地也(16)。巽,德之制也(17)。履,和而至(18)。谦,尊而光。复,小而辨於物(19)。恒,杂而不厌(20)。损,先难而后易(21)。益,长裕而不设(22)。困,穷而通(23)。井,居其所而迁(24)。巽,称而隐(25)。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26)。恒以一德(27)。损以远害(28)。益以兴利。困以寡怨(29)。井以辩义(30)。巽以行权(31)。
(1)撰,数也。(2)备物极变,故其名杂也。各得其序,不相逾越,况爻繇之辞也。
(3)有忧患而后作《易》,世衰则失得弥彰,爻繇之辞,所以明失得,故知衰世之意邪,稽,犹考也。(4)易无往不彰,无来不察,而微以之显,幽以之阐。阐,明也。
(5)开释爻卦,使各当其名也。理类辨明,故曰“断辞”也。(6)讬象以明义,因小以喻大。(7)变化无恒,不可为典要,故其言曲而中也。(8)事显而理微也。
(9)贰则失得也,因失得以通济民行,故明失得之报也。“失得之报”者,得其会则吉,乖其理则凶。(10)无忧患则不为而足也。(11)基,所蹈也。
(12)夫动本於静,语始於默,复者,各反其所始,故为德之本也。(13)固,不倾移也。(14)能益物者,其德宽大也。(15)困而益明。
(16)所处不移,象居得其所也。(17)巽,所以申命明制也。(18)和而不至,从物者也。和而能至,故可履也。(19)微而辨之,不远复也。
(20)杂而不厌,是以能恒。(21)刻损以修身,故先难也。身修而无患,故后易也。(22)有所兴为,以益於物,故曰长裕。因物兴务,不虚设也。
(23)处穷而不屈其道也。(24)改邑不改井,井所居不移,而能迁其施也。(25)称扬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也。(26)求诸已也。(27)以一为德也。
(28)止於修身,故可以远害而已。(29)困而不滥,无怨於物。(30)施而无私,义之方也。(31)权反经而合道,必合乎巽顺,而后可以行权也。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1),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2),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3),唯变所适(4)。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5)。又明於忧患与故(6)。无有师保,如临父母(7)。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8)。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1)拟议而动,不可远也。(2)六虚,六位也。(3)不可立定准也。(4)变动贵於适时,趣舍存乎会也。
(5)明出入之度,使物之外内之戒也。出入尢行藏,外内尢隐显。遯以远时为吉,丰以幽隐致凶,渐以高显为美,明夷以处昧利贞,此外内之戒也。(6)故,事故也。
(7)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终日乾乾,不可以怠也。
(8)能循其辞以度其义,原其初以要其终,则唯变所适,是其常典也。明其变者,存其要也,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1)。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2)。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3)。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4)。二与四同功(5)而异位(6)。其善不同,二多誉(7),四多惧,近也(8)。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9)。三与五同功(10)而异位(11),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12)?
(1)质,体也。卦兼终始之义也。(2)爻各存乎其时。物,事也。
(3)夫事始於微而后至於着。初者,数之始,拟议其端,故难知也。上者,卦之终,事皆成着,故易知也。
(4)夫彖者,举立象之统,论中爻之义,约以存博,简以兼众,杂物撰德,而一以贯之。形之所宗者道,众之所归者一。其事弥繁,则愈滞乎形;其理弥约,则转近乎道。彖之为义,存乎一也。一之为用,同乎道矣。形而上者,可以观道,过半之益,不亦宜乎。
(5)同阴功也。(6)有内外也。(7)二处中和,故多誉也。(8)位逼於君,故多惧也。
(9)四之多惧,以近君也,柔之为道,须援而济,故有不利远者。二之能无咎,柔而处中也。(10)同阳功也。(11)有贵贱也。
(12)三、五阳位,柔非其位,处之则危,居以刚健,胜其任也。夫所贵刚者,闲邪存诚,动而不违其节者也。所贵柔者,含弘居中,顺而不失其贞者也。若刚以犯物,则非刚之道;柔以卑佞,则非柔之义也。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1)。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2)。物相杂,故曰文(3)。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4)?是故其辞危(5)。危者使平,易者使倾(6)。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7)。
(1)《说卦》备矣。(2)等,类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爻有阴阳之类,而后有刚柔之用,故曰“爻有等,故曰物”。(3)刚柔交错,玄黄错杂。
(4)文王以盛德蒙难而能亨其道,故称文王之德,以明易之道也。(5)文王与纣之事,危其辞也。(6)易,慢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