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王弼老子注>第3章

第3章

38
徳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徳为名焉。何以得徳。由乎道也。何以尽徳。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覩也。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主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徳之人。唯道是用。不徳其徳。无执无用。故能有徳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徳而无徳名也。下徳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徳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下徳为之而有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偏]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徳也。仁义礼节是也。正明徳之上下。辄举下徳以对上徳。至于无以为极下徳之量上仁是也。足及于无以为而犹为之焉。为之而无以为。故有为为之患矣。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爱者。而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眞)[直]而义理者。忿枉佑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直不能笃。则有游饰修文礼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责往来。则不对之间忿怒生焉。故上(徳)[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夫大之极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岂足尊哉。故虽[徳]盛业大。富(而)有万物。犹各得其徳。[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为载地不能为覆人不能为赡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不能)舍无以为体。则失其为大矣。所谓失道自后徳也。以无为用。[则](徳)[得]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者无不理。下此已往。则失用之母。不能无为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而贵饰敬。所谓失徳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夫礼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笃。通简不阳。责备于表。机微争制。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夫礼者忠心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前人而识也。则下徳之伦也。竭其聪明以为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虽(徳)[得]其情奸巧弥密。虽丰其誉愈丧笃实。劳而事昏。务而治薉(秽)。虽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者则无为而泰。守其素朴则不顺典制。(听)[耽]彼所获。弃此所守。[故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故苟得其为功之母。则万物作焉而不辞也。万物存焉而不劳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名)仁义可显礼敬可彰也。夫载之以大道。鎭之以无名。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各任其贞事用其诚。则仁徳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弃其所载。舍其所正。用其成形。役其聪明。仁则(诚)[尚]焉。义(其)[则]竞焉。礼(其)[则]争焉。故仁徳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倶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功在为之。岂足处也。
39
昔始也。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则失其母。故皆裂发歇竭灭蹶也。各以其一致此清宁灵盈生贞。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则清不失。用清则恐裂也。故为功之母不可舍也。是以皆无用其功。恐丧其本也れ。清不能为清。盈不能为盈……故清不足贵盈不足多。贵在其母而母无贵形。贵乃以贱为本。高乃以下为基。故致数舆乃无也。玉石琭琭珞珞。体尽于形。故不欲也。
40
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动也。柔弱同通。不可穷极。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41
有志也。建犹立也。光而不耀。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颣[土内]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执平以割物。其平不见。乃更反若颣[土内]也。不徳其徳。无所怀也。知其白守其黒。大自然后乃得。广徳不盈。廓然无形。不可满也。伦匹也。建徳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伦匹。质眞者不矜其眞故[若]沦。方而不割故无隅也。大器成天下不持然别。故必晩成也。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也。有形则有分。有分者不温则(炎)[凉]不炎则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凡此诸善皆此道之所成也。在象则为大象而大象无形。在音则为大音而大音希声。物以之成。而不见其(成)形。故隐而无名也。贷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贷之则足以永终其徳。故曰善贷也。成之不如机匠之裁。无物而不济其形。故曰善成。
42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得一者]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远。损则近之。损之至尽乃得其极。既谓之一犹乃至三。况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岂虚言也。我之[教人]非强使(人)从之也。而用夫自然。举其至理。顺之必吉。违之必凶。故人相教。违之[必]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违之也。
43
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出于)经。虚无柔弱。无所不通。无有不可穷。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无为之有益也。
44
尚名好高。其身必疏。食货无厌。其身必少。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为病也。甚爱不与物通。多藏不与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也。
45
随物而成。不为一象。故若缺也。大盈(冲)[充]足。随物而与。无所爱矜。故若冲也。随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大辩因物而言。己无所造。故若讷也。躁罢然后胜寒。静无为以胜热。以此推之则清静为天下正也。静则全物之眞。躁则犯物之性。故惟清静乃得如上诸大也。
46
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故却走马以治田粪也。贫欲无厌。不修其内。各求于外。故戎马生于郊也。
47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虽殊而(同)[其]归[同]也。虑虽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执古之道可以御今。虽处于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戸窥牖而可知也。无在于一而求之于众也。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得。抟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须出戸。若其不知出愈远愈迷也。得物之致。故虽不行而虑可知也。识物之宗。故虽不见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虽不为而使之成矣。